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登:登高而赋,登高而思

2018-11-27 15:56 生活·感悟 ⁄ 共 161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说到登,我们往往会想到登高、攀登等向上攀爬的义项,而在成语“五谷丰登”里,登又有了丰收的意思。这些义项是如何产生的?

从“登”字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登”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均为合体会意字,是人以双手持“豆”(古代用以盛放食物的一种高足容器)向上供奉的样子。“登”字上部的“癶”(读为bō)这个部件就是由甲骨文或金文字形上部的两只脚变来的,表示迈动双脚向前进献的意思。“登”字本义应为手持容器进奉或进献,这一义项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说文解字》中说:“登,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许慎将其解释为“上车也”,即登车的“登”,那便是后来的引申义了。

而由进奉或进献的意思,登引申出上升、登高的意思,例如《礼记》所载:“登席不由前。”这里的“登”即上升。由上升再进一步可引申出农作物成熟、丰收的义项,例如《孟子·滕文公》所载:“五谷不登,禽兽逼人。”这“五谷不登”的意思就是各种谷物都还没有成熟。又如《淮南子·览冥》所载:“风雨时节,五谷登熟。”“五谷登熟”的意思就是各种谷物都丰收成熟了,也作“五谷丰登”,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古籍中曾提到“君子九能”,其中之一就是“升高能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甚至直言,“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因此,从古至今,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他们在诗词中赋予登高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喜悦,有感伤,有天地悠悠的愁绪,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对美好风光的赞美……“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璨登上当阳楼,表达的是思乡愁绪:这里虽如此华美,可却非我的家乡,竟然不能让我暂且居住;“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登上汝州郡楼,抒发的是思古之幽情:三十年前曾上此楼,三十年后再登此楼,城郭依旧,人事全非,怎能不让人思古忧今?“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李白攀登太白峰,在山间冷风的吹拂下,与星星低语,和浮云做伴,幻想着御风而行,飘然高举,高蹈出世,多么自由美好……

登高,有情思,更有哲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高处,才能看得更远,生活亦是如此,要观大势,谋大局,既看局部,更看全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登高要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要从近的地方起步,干事创业同样如此,既要有“登高”、“行远”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迩”处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向善总要费大力气,而堕落起来却有难以遏制的加速度,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必须常怀律己心,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古人登高所抒之怀所带给我们的感动远不止于此。从那一字一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多少慨然多思与百感交集。高处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也是现实和理想。登上不胜寒的高处,想到自己兼济天下的梦想在现实中的处处碰壁,想到官场的污浊庸俗与自身高尚节操的格格不入,实在心灰意冷。既然兼济天下无法实现,那就转向独善其身,回归田园,渔樵放歌吧!可这也不行。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使身在江湖,心也无法真正与闲云野鹤为伴,真是进亦忧、退亦忧,一腔郁结之气充塞于胸。但同时,在高处看到那青山巍峨、江水滔滔,千里平川,自然的大气磅礴参照出个体生命的渺小——个人力量在茫茫天宇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个体生命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的永恒中显得那么转瞬即逝,此时自己的那份失意与失落又算什么呢?想到这一点,此时的他们不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是一扫心中的块垒,收拾心情,选择再次出发。前路即使还很莫测,前途即使还很迷茫,但只要以旷达自适相伴随,一切都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