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丰:稻花香里说丰年

2018-11-26 15:53 生活·感悟 ⁄ 共 143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丰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出自王充《论衡》,意谓丰盛的花草里落叶多,茂密的森林里枯枝多,揭示了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

简化字的“丰”是由两个意思不同的字归并而成的——一个是草木丰茂的“丰”,见《说文·生部》:“丰,艸盛丰丰也。从生,上下达也。”甲骨文、金文字形像草木生长繁茂状,引申为容貌丰满美好,例如:“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诗·郑风·丰》)。另一个是物质丰(豐)富的“豐”,见《说文·豐部》:“豐,豆之豐滿者也。从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 甲骨文字形像“豆(盛食器,也是祭祀的礼器)”中盛物丰满的样子,意味着农业收成好,故引申为丰盛、丰收。《诗·周颂·丰年》中有:“丰年多黍多稌。”稌(tú)指稻谷,意思是农作物丰收,收了很多小米和稻谷。

由本义,丰引申出事物数量盛多的意思,例如:“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怀远。”(《淮南子·齐俗训》)由此又可以引申为大,如《列子·杨朱》中有“丰屋美服”之语,今天我们也还常说丰碑、丰功伟绩。丰碑本指的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丰功伟绩中的丰和伟同义,都是大的意思,指巨大的功劳和业绩。

每到秋季,江南的稻谷熟了,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点头”;华北的苹果红了,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丫;江河湖里鱼鲜蟹肥,在渔船中蹦跳,劈啪作响……天南地北大丰收,这或许是秋天最美的地方。一个丰字,描述了收获最美好的状态和结果。自古以来,人们就祈盼丰收、期待丰收,甚至把对丰收的渴望寄托在对“农耕五祖”的膜拜里:伏羲“养六畜”,神农氏选“五谷”,黄帝率领子民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嫘祖养蚕制衣,大禹治理水患,巩固农业生产的根基……人们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势地貌代指国家版图,而社、稷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物神。在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对国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人民吃饱穿暖,农作物是否丰收与国家能否稳定息息相关——社稷由此成为一个国家的根本。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庆丰收的传统,从远古先民的“祭年”庆典,到历代帝王亲耕的“籍田礼”,千百年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庆祝丰收,祈盼丰收。在古诗词中,对丰收的礼赞更是被反复吟诵,千古流传。辛弃疾在《西江月》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田野里稻花飘香,青蛙欢腾,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喜悦,好不热闹;王维在《田家》里写道:“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诗中有画”的王维,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幅丰收时节花红果绿、岁月静好的心安景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华民族的性格在期待丰收与为了丰收而付出辛勤努力的过程中被塑造。《击壤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先秦人民顺应天时的智慧与自强不息的品性,在日日夜夜与天地的博弈中磨砺;李绅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苦耐劳的坚毅与感恩之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中吟:“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收获的背后总有需要付出的代价,丰收的含义里还蕴藏着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豪迈……丰收写在大地上,也写在了农民的笑脸上。丰收的季节,是一年中最值得骄傲的季节。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一年辛劳的慰藉,更流露出自豪与底气——丰收是奋斗出来的,以汗水当肥,以思想为种,饥饿就会被深深埋于地下。

丰收之美,来自于劳动者们汗水的浇灌,也来自于大自然风调雨顺的配合与馈赠,它是你来我往的无声交汇,更是人类与上苍互相尊重的默契。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