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养:养儿方知父母恩

2018-12-11 16:50 生活·感悟 ⁄ 共 155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曾经历过叛逆的阶段,把父母的金玉良言当做耳旁风,认为父母生养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但是真的自己有了孩子,才越来越知道父母的含辛茹苦,越来越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

养是会意字,甲骨文由“羊”和“攵”两个构件组成,表示手持牧杖、牧鞭来牧羊,其造字本义即为放牧羊群。据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中说:古代牧牛称牧,牧羊称䍩,驱马为驭,各有专称,后才统称为牧。金文的养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也是一个表示手持牧杖或者牧鞭来牧羊的会意字,只是由于铭文熔铸的特点,其文字符号略粗,文字线条由方折变为圆转。小篆省去了“攵”,在“羊”底下加“食”字,表示牧养主要是给予食物之意。随着字义的演变,养的“牧羊”本义逐渐消失,如今着重“养育”“修养”之意。

养,是血浓于水的恩义。《说文解字》中说:“养,供养也”。生养、养育,是特殊的缘分与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铭记一生的恩情。“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从古至今,歌颂父母养育之恩的诗句数不胜数。父母养育孩子,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事无巨细,点点滴滴,即便耗尽所有精力,却依然甘之如饴——一个 “养”字,几乎涵盖了一个生命从幼小到成熟的全过程。

养,是世代传承的孝心。赡养父母是为人之本——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呵护,因此对父母的爱重和感恩,从这一刻起就要浸润于心。中国古代的道德非常重视“养”,多次强调“养”并不仅仅是供给食物:《论语·为政》中,孔子的学生子游问怎样做才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所说的孝,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可犬与马都能够得到人们的饲养照顾,如果对父母不能心存敬意,那么供养父母和养活犬马怎么加以区别呢?黄香扇枕温衾、子路百里负米等故事,满含着子女对父母的爱与敬,流传千年,感动了无数人。或许,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而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而你仍然健在。

养,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亲情血脉的延续与互动,完成在养育与赡养的循环里。同时,养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传递。中国人讲究“教养”,就是说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格塑造与品德培养。“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生养子女,却不严格教育,就是没有尽到为父之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母画荻教子、陶母封坛退鲊……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在于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和爱,更因他们让我们从顽愚走向睿智,教会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立身于天地之间。从小有“教养”,长大之后为人处世便会有“修养”。这里的“养”字,体现了一种良知与修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定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养,体现着志趣和品味。修心养性,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萧抡谓在《读书有所见作》中写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在他看来,读万卷书,明白许多道理,可以让心灵得到滋养;苏轼则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他看来,与苍松翠竹为友,与明月清风作邻,是高雅心神之所寄;“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在庭院中养几株兰花,则是陶渊明修养身心的好办法。

养,是一种坚韧的智慧。养精蓄锐,这里的养,是休息,是一种以静制动从而克敌制胜的办法。韬光养晦,这里的养,暗藏着等待与忍耐,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提倡“养”的“浩然之气”,是必须经过长期磨砺修炼,才可以拥有的意志品质与庞大气场。

养,是温暖的亲情,也是深沉的恩义。它蕴含着循环往复的生机与绵延隐忍的力量,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