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周恩来传(三):南开学校

2013-06-07 21:45 伟人 ⁄ 共 5682字 ⁄ 字号 评论 2 条

    一九一三年二月, 周贻康的工作有了调动, 到天津改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① 十五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一起搬到天津, 住在元纬路元吉里几闽狭小的平房里。这使他的生活环境又起了巨大变化。

    来到天津, 展现在周恩来面前的世界更加广阔而多样了。天津历来是华北出海的门户。一八六0年辟为通商口岸后, 这里有英、法、俄、德、日、比、奥、意、美九国的租界天津又是一个重要的工商城市, 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和新式教育在全国都居于比较先进的地位。在这里所接触到的大城市的社会生活, 所呼吸到的近代社会的空气, 是东北难以相比的。

》》》周恩来传(二):在东北

    周恩来到天津后, 就准备报考南开学校。这是一所闻名国内、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学校, 是一九O 四年在严氏学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创办人严修( 字范孙) 在清朝做过翰林和学部侍郎,思想比较开明。校长张伯苓原是从北洋水师学堂以第一名毕业的, 后来因受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 转而从事教育工作,并且到日本、欧美考察过。他对办教育是很认真的。

    学校在暑假中招生, 考试的科目有英文、国文、算学三门。为了准备考试, 特别是考虑到南开重视英文的特点, 周恩来先在天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了三个多月的英文。这是一所单独授课、随到随教的学校。八月十六日, 他参加南开学校入学考试。录取后, 在八月十九日报到入学,编在一年级己三班 就读。

    从这时起, 整整四年间周恩来一直在南开学校学习, 并且住宿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 连假期中也是这样, 很少回家。从第二学年开始, 他和同学张鸿语、常策欧等三人, 自愿结合,住进新建的西斋三十五号, 一起住了两年。后来他提议:我们一块住了两年,交谊很深, 但这样下去我们和别人接触太少, 应该分开, 同其他同学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团结更多的同学。张鸿话和常策欧都表示同意。所以最后一年他同蔡凤等住在一起。周恩来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多年远离故乡, 思念亲人, 常使他感到十分痛苦。他在作文中不时流露出这种浓烈的思念之情"津辽七载, 所系梦寐者, 亦仅思瞎我乡土、乐我兄弟、省我伯叔而已。乃境遇困人,卒难遂愿。" 除夕之夜, 同学们大多回家, 他的这种感情一时就更难抑制,写道"今日伺日JfB ? 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伺如?" " 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② 因此, 他对学校和周围的同学就格外依恋," 以校为家, 以同学为兄弟" 。

    从十五岁到十九岁这个年龄, 正是对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晌的时期。因此, 南开学校的教育对周恩来产生的影晌是不可忽视的。

    从当时来说, 南开学校的教育是比较进步的, 并且很有特色:

    第一, 学习也好,生活管理也好, 要求都十分严格。南开学校的学制是四年,相当于中等学校。主科有国文、英文、数学( 包括代数、几伺、三角) 三门,每年都有。英文课每周都有十小时。次科有物理、化学、中国史地、西洋史地、生物、法制、体操等。从二年级起, 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 各科都用英文课本。为了提高学生英语会话的能力, 还请了美国老师来教课。三年级起, 就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小说。学校还到日本购买了大批实验设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这在民国初年的学校中是不多的。各门课程每月考试一次,期未有大考,留级和淘汰的都不少。能坚持到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校在每星期三下午有一次"修身"课,由张伯苓和其他教师讲国内外大事和做人做事之道, 有时也请校外的名流学者来校讲演。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学生外表必须整洁, 举止必须有礼貌, 放荡的生活是不容许的。

    第二, 学校积极提倡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要求学生在学校里不单是读书, 而且要学会办事, 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学生里有许多社团和学术研究会,这都是受到学校鼓励的学校还经常组织各门学科的班级间或个人间的比赛。校内出版《南开星期报)> ,后来改名《校凤》周刊,由学校提供经费, 让学生自己编辑出版, 通常以全校国文比赛第一名的获得者担任主编。南开的新剧团也很有名。它成立于一九一四年, 最早上演的新剧《用非所学》是由校长张伯苓编剧并导演的。假期中, 学校还为留校学生安排了各种活动。

    因此, 这所学校和当时许多死气沉沉的或放任散漫的学校不同, 很有一些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周恩来的同班同学陈彰蹭(来博) 在回忆中说: 周恩来在学校里"给他的印象, 概括成四个字: 严肃活泼。在学时办事认真严肃; 平时爱活动, 很活泼, 很有风趣" 。① 这些显然同当时南开学校的校风也有一定关系。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国文和数学的成绩尤为突出。南开学校对国文十分重视。每两个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文思敏捷, 作文不打草稿, 提笔直书, 一气呵成。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作文比赛, 获得第一名的被同学们看得像"状元及第" 一样, 是莫大的荣耀。一九一六年五月间, 学校里组织了一次不分年级的作文比赛。那时全校己有学生八百多人, 各个班级都推举出作文优秀的代表五人参加。卷子上的名字是密封的, 由教师集体评阅。周恩来选的题是《诫能动物论)) , 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亲自选定为全校第一名。周恩来所在班得了班际第一名, 奖品是一面绣着严修手书"含英阻华" 四个字的锦旗天津市各中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校际演说比赛。一九一四年和一九一五年, 周恩来都被推为学校的三名代表之一, 连续两次南开学校都取得第一名。周恩来的数学成绩也很好, 心算比一般同学的笔算还快。《校风》上曾记载道:他是笔算速赛四十八名最优者之一,代数得满分。刚入学时, 他的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 他学习很刻苦, 每天早晨起床后, 将款洗和吃旱饭以外的时间,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 都用来学英文。一进入二年级, 他的英文就相当好了。

    他在课外读了许多书,尤其爱读《史记)) , 还有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的著作, 也有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妈的《法意》、赫雷黎的《天演论》等。因此, 他的知识面比较宽,视野和思路也比较广阔。

    南开学校里, 下午四时起是课外活动时间。一到这个时间, 教室和宿舍里就不能留人, 都得到运动场和社团去参加活动周恩来对这些课外活动总是积极参加, 他从年轻时起, 就认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集体、只顾自己而生活的。他在作文中说: 人立足于世界上, 既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 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

    因此, 他总是甘于默默地去做那些为公众"服役" 的事情, 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吝悟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入学的第二年, 他和同班同学张瑞峰(蓬仙)、常策欧( 醒亚) 三人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这个会的宗旨是" 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 联同学之感情, 补教科之不及" 。② 会内分智育部、稽古部、演说部和俱乐部, 下设诗团、国文研究团、辩论团、军事研究团、演剧团、音乐团等, 还自己办起图书室,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茶话会, 组织会员进行参观、郊游和旅行等活动。他的同班同学张鸿话、潘世纶、王朴山、吴家琼等都参加了。会员最初是二十多人,后来逐步发展到二百八十多人,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周恩来对"敬业乐群会" 的发起和工作开展尽了极大的努力,但他却积极推举张瑞峰担任会长, 自己担任智育部长,后来才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他还主持出版会刊《敬业)> ,一共出了六期。在一九一四年十月出版的《敬业》创刊号上, 发表周恩来的诗作《春日偶成)> : "极目青郊外, 烟疆布正浓。中原方逐鹿, 博j良踵相踪。" 表达了他对黑暗时政的忧愤之情。

    周恩来由于他的聪明才干和热心为大家办事,博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在学校里, 他还先后担任过《校风》的总经理、演说会的副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江浙同学会会长、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暑假乐群会总干事和班中干事。那时,社会风气没有大开, 男女不能同台演出。他在新剧团里,除负责布景外,还在《一元钱》等新剧中扮演女主角。周恩来办什么事都认真。为了演好戏, 他常同担任《一元钱》男主角的同学李福景一起揣摩剧情, 说是要" 生活于剧中" 。时子周、马千里两位教员也参加了演出。《一元钱》的演出, 曾在天津轰动一时,并在一九一五年暑假中到北京青年会公演, 博得好评。

    对学校和班上的各种公益活动, 不管多么繁杂,他无不热心尽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课外事务则如猖集, 东西南北,殆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人视之以为愚, 弟当之尚觉倍有乐趣存于中。"毕业时, (( 同学录》中对他作了这样一段评语" 君性温和诚实, 最富于感情, 挚于友谊, 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南开学校的住宿生四人合住一屋, 旱上六时半打起床钟, 这以前起床的人, 动作要轻, 不能影晌别人, 连走路都要跪着脚走。一打起床钟, 学生们就立刻起床, 盟洗, 跑步, 锻炼身体。上午上课, 下午做实验和自修, 四时起课外活动, 晚上自修。每晚十时熄灯, 熄灯后任何人不能再开灯。这些制度执行得十分严格。学生宿舍的各个寝室间还开展整洁评比。周恩来所住的宿舍在评比中获得过"整齐洁净" 的嘉奖。

    周恩来同老师的关系也很融洽。每隔几个星期,他总要在休息日到校长张伯苓家去长谈。张伯苓也很喜欢他, 总是留他吃饭。吃的是贴饼子, 煮稀饭,熬小鱼。张伯苓常对家里人说: 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南开的国文教师张锦如, 是个有着爱国民主思想的人。他应敬业乐群会的邀请, 参加该会的诗团。一九一六年十月出版的《敬业》第五期上, 发表他的诗作《伤时事》。周恩来在同一期上用原韵和了一首:" 茫茫大陆起风云, 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 虫声刚刚不堪闻。"① 他对理化也很爱好, 因此同化学教员优乃如的交谊很深厚。

    周恩来性格中对人很有吸引力的一个因素是谦虚, 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尽管品学兼忧, 在各种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 但他从不骄傲, 从来不锋芒毕露, 盛气凌人。相反, 总是尊重别人, 总是那样"温和诚实" 。他很自重自爱,看不惯那些爱出风头的人。他在《论名誉》这篇作文中写道: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名誉, 把它看作"人生第二生命" , 但决不能存那种"邀名之心",而应当用正义来衡量它的轻重。他愤激地说"若夫汲汲于名, 犹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 不逞计及实事, 虚声盗世, 眩〔炫〕世眩〔炫〕俗, 以淆乱风气者, 是又名誉之罪人也。"① 他一生对此是始终身体力行的。

    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刚入学时, 学习和生活费用靠伯父支持。但伯父收入微薄,家里的生活还要靠伯母编织一些线袋自行车把套墨盒套之类的小东西作为补助才能维持, 所以他的学费常常不能及时缴付。第二年, 由于他品学兼忧,经教师推荐, 学校破例免除他的学杂费, 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但生活费用还需要自己解决。因此, 他在课余和假期中经常为学校刻蜡纸、油印或抄写讲义, 以换取一些补贴。他在学习期间穿的一直是布衣布鞋, 夏天只有一件臼长衫,入冬则是单薄的青棉袍, 外面再罩一件已经泛白的蓝大褂。他吃得也很简单。因为没有钱包饭, 几年里都只能在门口零买, 或到小饭馆里零吃,这样可以省些费用。没有菜时, 就从家里带一小罐酱来下饭。《同学录》中也说到"君家贫, 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① 因此,他对社会上的穷苦人充满同情。他在作文中写道"掷蹋途中,睹乞丐成群也, 则思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 "殊弗欲埋酋窗下, 擎擎于字里行间,而置他事于不问也。" 少年时代这种艰苦的境遇和俭朴的生活, 对他以后很有影晌。

    严修十分器重周恩来的人品和才学, 他的儿子严智崇曾想向周恩来提亲,把妹妹严智安许配给他。严智安表示年龄尚小,暂时不愿提起婚姻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随着对中国国情的加深了解,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炽热了。他在南开学习那四年间,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处境正在继续恶化。民国虽然成立, 政权却很快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里。令人心如刀剔的坏消息像雪片般传来。英国武装侵犯西藏, 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 日本强行提出" 二十一条", 袁世凯称帝, 督军团事件, 张勋复辟等等活剧一幕紧接着一幕演出。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黑暗对祖国怀着深挚感情的周恩来,怎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 在他写的作文里,到处可以看到这一类悲愤的呼声:

    "呜呼, 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 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 戚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 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 似己达于沸点。"

    怎么办? 年轻的周恩来怀着炽热的救国愿望, 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许多爱国的进步的报刊, 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当时社会上流行着" 实业赦国" 、"教育救国"的思想。这两者对他都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他也相信过" 贤人政治",认为只要执政者能够"崇尚教育"、"振兴实业",国家不难转危为安、转弱为强。

    在他看来, 教育和实业两者不是并列的, 根本还在于教育。他所说的"教育", 着重是指对国民的思想教育。他认为, 中国之所以积弱, 神州之所以陆沉,追原祸始, 不得不归过于教育。他说: 风俗的厚薄取决于人心, 而人心的转移又取决于教育。为了求得中国的富强, 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 来转移人心, 铸造国魂。

    他从年轻时起,就把思想品德的修养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向。他这样写道"故凡同一人类, 无论为伺种事业, 当其动作之始, 必筹划其全局, 预计其ìl寄来,抱无穷之希望。然后按此希望之路径以前进, 则其结果不致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伺? 志是也。" "然则志固尚己, 而弊亦随之生焉。彼志在金钱者, 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 百计钻营不以为耻, 此志卑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 则所成之事业, 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毛泽东传(三):五四大潮的洗礼

    他那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各方面都不成熟。在他看来, 自己目前还处在准备时期。" 基础立于此日, 发达‘矣乎将来'吻。只有先做到羽毛丰满, 将来才可能高飞致远。因此, 现在的责任仍在于努力求学, 以便日后能"做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 以其所学, 供之于世" 。

    究竟怎样才能将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 少年的周恩来正处在最初的探索中,一时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

来源专题周恩来传

【上篇】
【下篇】

目前有 2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2 条

    外部的引用: 2 条

    • 周恩来传(四):东渡日本 « 求索阁
    • 金冲及版:周恩来传(1898-1976) 目录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