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好比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行走,没有人能看见。衣锦夜行就用来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个词,叫衣锦昼行。古代人们认为,在本乡或旧地做官是衣锦昼行,所谓昼行也就是表示白日行游、炫耀于人。
昼,繁体写作:晝,从聿从日,甲骨文中,下方是日,象征着太阳,上方是聿,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为笔的初文,表示画、分界,白天与黑夜分界,昼本义即为白日、白天。演变到小篆,在“日”四周多了四条指示线,好似太阳发出的光晕或者光芒,隶变之后,变成为了晝,简化之后写作了昼。所以其实昼这个字虽然下面好像是个“旦”,但这只是字形演变的结果,其原本字形并不与旦相关。
昼,包含着从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时段,无论士农工商,人们都惯于在白昼完成自己的“工作”——读书、交易、农活、纺织等等。以商人为例,古代城市,商人们多聚集在指定的集市进行买卖活动,唐代时,中午以200下鼓声宣告集市的开张,在日落前以300下铜锣声宣告结束。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商业活动从一大早延续到夜里也是很常见的了。
对于中国人而言,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表是很自然的事,古老的中华民族在血液中就流淌着守时和勤劳的美德,在白天好好工作,在夜晚好好休息,白天勤于政事、勤俭持家,夜晚休养生息,昼夜分工明晰,与自然之道相应和。
但有的时候人们又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古诗里就出现了很多“惜昼短”之句,汉乐府里就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夜太长,昼太短,既然这样,不如将休息的时间也拿来吧,点一支蜡烛,秉烛而行。李贺有一首诗,名为《苦昼短》,开始几句就慨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揭示了“苦昼短”所苦的究竟是什么。“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他在诗中劝飞逝的时光喝一杯酒,大概就是因为生命短暂,不曾停留,如果能用喝酒劝时光停一下脚也是好的。
时间流逝自然是不可挽留的,人们苦昼短,也就越发领悟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的痛苦。哲学家们好像看得更深。在他们眼里,昼夜之道,或许就是天地之道。王阳明的弟子曾问王阳明死生之道,王阳明说:“知昼夜,即知生死。”知道了昼夜的变化,就知道了生死。弟子又问昼夜之道,答:“知昼则知夜。”知道了白天,就知道了黑夜。可是天底下难道还有不知道白天的吗?王阳明却说,其实很多人对于昼,了解得并不深刻,懵懵懂懂地起床,胡嚼乱咽地吃饭,成天浑浑噩噩,这只是“梦昼”,是梦中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对昼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只有“息有养,瞬有存”,时时刻刻保养着自己的内心,瞬息也不能放松,而要有所存养,此心清醒明亮,天理在心中没有片刻简短,这才能算是知昼,这就是天德,这就是明白了昼夜之道。而知道了昼夜之道,还有什么生与死的问题呢?
一阴一阳谓之道,昼夜交替,如同阴阳交替,昼夜之道,正是阴阳之道体现的一方面。白天过去,夜晚到来,夜晚过去,白天到来,用平常心面对昼夜,也用平常心面对生死。对于王阳明而言,人的心,承载着人的感情、情绪、思想、观念,来无影去无踪,丰富着人,也左右着人,真正的人本身却藏在这些情感活动之下。人如果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保存自己的良知之心,孜孜不倦于天理,成就自己的德行,昼夜的轮转不会影响自己对道德的领悟和履践,并将每一个昼每一个夜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那么这个人也就明白了昼夜所蕴含的玄机,对于人类的生死困顿也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昼夜之道不简单,参悟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重要的,或许是珍惜时光,不要等到夜晚来临方才惜昼短。冬日昼短夜长,且行且珍惜。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