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0年春天, 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东北。
远离江淮平原的故乡, 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从牢牢地禁锢着人的心灵的封建家庭和私塾生活转到刚刚开办的新式学堂念书。周围的一切发生那样巨大的变化。周恩来眼前的天地顿时变得广阔多了。
》》》周恩来传(一):童年
周恩来出生的时候,中国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帝国主义列强态意蹂躏中国的土地, 凌辱中国的人民, 并且扬言要瓜分中国。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己到最危险的关头。这是放在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面前的最突出的问题。
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十年前,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 十五万沙俄军队越过边境, 强行占领东北的几乎全部主要城市。他们在江东六十四屯, 在海兰泡,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战争结束后,他们拒不撤兵, 说是要把东北变成他们的"黄俄罗斯" ,从而激起了席卷中国各地的拒俄运动。一九0四至一九O 五年, 日本和沙俄又以中国的土地一一东北作为战场, 进行了为时一年零七个月的战争,使东北人民在外国军队的炮火和硝烟下遭受深重的灾难。战争的结果, 东北的南部和北部分别成为日本和沙俄的势力范围。这种对中国权益的重大处置, 根本没有征得中国方面任何同意。一九一0年, 也就是周恩来来到东北那一年, 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东北同朝鲜只有一水之隔, 唇齿相依。朝鲜人民遭受的惨祸, 更使东北人民感到惊心动魄,寝食难安。
这一切, 不能不给少年的周恩来带来异常强烈的刺激。他刚到东北时,奉天府( 今辽宁沈阳) 一时还没有合适的学校可读,所以先随三堂伯到铁岭进银岗书院( 初级小学) 读了半年书。这年秋天, 第六两等小学堂建成。伯父把他接到奉天府, 插入这所学堂的高等丁班学习。在学校里, 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 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暑假中, 周恩来到他同班同学伺履祯家去做客。那里是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 正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村后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高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建的塔。当地的老人向他们悲愤地诉说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子时的悲惨情景。f可履祯的祖父伺殿甲带他们到日俄两军曾经激烈争夺过的烟龙山察看,并且写下这样的诗旬"登彼龙山兮山巅,望彼河水兮潺潺。忆甲辰年兮神往, 想日俄战兮心酸。""吾己生于斯兮长于斯, 恨不能栩翔兮五湖烟。今吾老兮有何可志愿? 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
富于感情的周恩来的心, 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就在这些年头里, 他时刻关心国事, 养成了坚持读报的习惯。他自己订了当时奉天出版的《盛京时报》 , 每天必读。有一天在报上看到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的消息, 他大声地说"黑奴总有一天要解放! "一次,老师问学生: 读书是为了什么? 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 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坚决地回答" 为了中华之崛起! "
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一连串问题从这个时候起, 一直像一团烈火那样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 成为经久持续的动力, 推动他不断向前求索。
周恩来在回顾自己青少年时的历程时曾说:我自己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从爱国到革命, 这几乎是一切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过的共
同道路。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那时的革命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六两等小学堂里有两位教员: 一个历史教员叫高戈吾, 很富于正义感, 在宣统年间就剪去辫子, 经常向学生鼓吹反清革命, 并且把章太炎的文章和同盟会的刊物拿给学生读,还曾把邹容充满激情地鼓吹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借给周恩来看; 另一个地理教员姓毛, 倾向政良派,介绍学生看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周恩来在高老师的影晌下, 热烈地同情革命。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 他剪去辫子, 表示同清朝政府决裂。
第六两等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是一所刚开办不久的比较新式的学堂。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十门。它的"新" 当然有限得很,但比起旧式的私塾和书院来, 这些课程毕竟在周恩来眼前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他在学校中学习认真, 有礼貌, 守纪律, 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国文的成绩尤其突出。课余常爱读《史记》、《汉书》、《离骚》等书籍。他的作文常被教师批上"传观" 二字, 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让同学们观看。国文教员赵纯在批阅周恩来的作文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 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 "
一九一二年十月, 周恩来写了一篇作文: (( 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他当时认为, 中国要图富强, 应该从根本做起, 把教育办好。他写道:
"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 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 此地伺地, 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 圣贤书籍, 各种科学, 伺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 友之朝观夕摩,f可为为吾相切而相靡。?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 以ìl寄来如许之重负, 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 同学,同学, 宣如何奋勉, 始对之而不愧哉? "
对校长和教师, 他也提出恳切的要求:
" 吾校司教育之诸公乎。诸公为国家造人才, 当蝉其聪明, 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务外观先察内容。勿自嚷行检, 以失人则效; 勿铺张粉饰, 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 谋利营私, 以纷扰其心志, 而日事敷衍。校长为学生择良教材,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 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 而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教育美满, 校风纯正, 则此纪念日乃可因之而永久。"
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旱的一篇文章。
当时, 他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但己表现出高尚的志向和引人注目的才能。他怀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十分注重道德修养, 对教育的目的和师生的责任也作了比较好的阐述。国文教师读到这篇作文后十分高兴, 在卷末批了几句话"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 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 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心长语重, 机畅神流。"②第二年, 奉天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把这篇文章作为甲等作文展出, 并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一九一五年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以后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两书也先后把这篇作文收入了。
周恩来到东北另一个好处是学会了交朋友。他的性格是温和的, 但他对无理的横暴决不低头和退缩。他初去东北时是个比较文弱瘦小的孩子, 说话又有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一些大同学骂他是"小蛮子",经常打他, 欺侮他。经过两个月, 他就想法子交朋友,出入时同一批和他一样瘦弱的孩子一起走。这样人多势众, 大同学再来欺侮,他们就抵抗和对打, 那些大同学也就不敢再欺侮他了。学校里有一个姓吴的老校工, 工作很辛苦。周恩来经常起旱来到学校, 帮助老校工扫地、烧水。有一次这个老校工病倒了, 周恩来去看望他, 把身上仅有的八个铜元给他, 帮助他治病。
到东北后, 在周恩来身上还带来一个重要的变化: 把他的身体练好了。童年时, 周恩来的体质是比较弱的。东北气候寒冷,风沙漫天。在这种新的环境里,他一直坚持在凛冽寒风中跑步、踢球、做操。他的生活又比较俭朴。经过几年, 把他的体格锻炼得很强健。后来, 他对辽宁大学的学生说过"我身体这样好, 感谢你们东北的高粱米饭、大风、黄土, 给了我很大的锻炼。" 他又说" 吃高粱米, 生活习惯改变了, 长了骨髓, 锻炼了肠胃, 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毛泽东传(二):师范生
这时的周恩来, 同他在苏北的童年时代相比, 己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更大的变化, 还是发生在他到天津进入南开学校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