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十论中国改革之七:中国改革与文化重建

2008-04-14 18:42 战略·谋略 ⁄ 共 222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1980年代有一部叫做《上帝也疯狂》的电影:一名飞行员在飞越非洲博茨瓦纳卡拉哈里沙漠上空时,将一个空的可乐瓶子丢到了一个部落的聚居地。这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引发了当地传统与社会习俗一系列糟糕的变化。

从同一时期一直延续到当前,中国文化的现状,和这电影中的情节不无相似之处。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无疑像电影里那只从空而降的可乐瓶子,在中国大地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中共元老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窗户打开了,总要飞进一两只苍蝇进来。当时,正值十年文革结束之初,在经历了那场浩劫之后,中国的经济面临崩溃,并且几乎变成了一个文化的废墟。邓小平的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想法,亦即经济优先,而当今中国文化的现状也正是改革之初一切以经济发展优先所带来的弊端。

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彼此融合。而在这一时期,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的中国也同样没有避开这一次文化上的融合。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次文化上的融合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合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融合就以市场为背景,流行文化唱了主角。而且在这过程中,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完全符合市场规律,更直接,更讲究实效,不可回避的商品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本来已经很脆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此,有学者甚至悲观地表示过:就是在这不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中国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和同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起来,中国文化发展一方面继续保持着文革以来形成的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层,另一方面,一种以快速实效为特点的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在整个中国社会弥漫。在新的价值判断之下,中国人难免觉得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从而也就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光荣感,以至于长久以来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濒临消亡。

这不能不让在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逐步在物质上富有起来的中国人觉得尴尬。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中国人都发现,发展中的中国已经走到了另一个岔路口:要么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么社会就进入“矛盾凸现时期”,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还要面对社会动荡和倒退。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需要,还是重寻国民精神的需要,在这个新的岔路口,中国人都有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诉求。

关于这一点,著名华人学者余英时先生最近在回答“中国崛起”的问题时,比较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目前在文化上的困境。他说:“光是暴发户,发了财,其它文化、一切都没有,恐怕只有更糟糕,不一定是好事”。这里面的担忧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担忧。

此前,对于中国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文化重建的需要实际早已被提至台面上来,从最近两年不断热炒的公祭热、国学儒学热、传统节日复兴热等一系列的热点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希望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新的历史时期文化重建和复兴的希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官方沿着把文化当成了工具、把文化当成工程的路子,提出“复兴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也变得不难理解。不过,文化作为人的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在中国这二十多年来,却一直沿着两条线发展。

一条线是面对日益增多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伦理失范等社会现象,官方一直都在倡导的文化重建。就在不久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也是中共建政之后第一个文化纲要。纲要指出,中国“文化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沿着这个思路,文化仍然作为政治需要和经济的发展的工具而存在的,并且可以作为一项可以规划的工程。这沿袭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方对文化一如既往的认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但从另外一条线来看,在向着物质满足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中国人对文化的精神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现实之中,文化无疑也搭上了物质的花车,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无疑成就了新的中国文化。这是与传统文化隔离之后的另外一重自发的文化发展,与以往的文化形成过程一样,它来自民众自发的需求,并且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与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一种文化形态。这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从打开的窗户中进来的,毕竟不仅仅只有苍蝇蚊子,更多的还是新鲜的空气。

沿着这两条不同的线发展的文化形态,正说明了文化有时候是要独自搭台,独自唱戏的。只是在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后,“文化工具论”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未来的走向,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碰撞,政治方向和文化的碰撞,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使产生自民间的文化地位上升,这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新的基础。如果从这个方面谈文化重建,未必就看不到希望。这也让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文化的重建不是文化部的事情,而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你走在中国的街道上,你很难发现这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的差异,中国的城市越来越相似,越来越趋同,农村的情况也差不多。

当我们在审视当今中国文化重建的过程时,无法回避一个基本命题:文化是什么?这个命题既复杂又简单。

一个与自己的历史根源失去了联系的民族,在文化上注定是悲哀的,更悲哀的是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的自信与自省。

当中国人满怀豪情地建设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主体意识的生活方式,并且由此重新建设它的文化,繁衍出精彩而灿烂的文明,这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紧迫却又漫长的任务。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