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十论中国改革之八:农村改革的首要问题

2008-04-18 18:47 战略·谋略 ⁄ 共 157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当飞机从首都机场降落的时候,从空中看,你会发现这个古老的城市仍然是一片工地,围绕着2008奥运会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这一切总是那么激动人心。不过,当城里人开始流行驾车去农村寻古探幽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中国的巨大落差。

落差的低谷在农村。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中国改革始于农村,不过,现在的中国农村却是中国改革的难点,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关键是如何解决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千头万绪,相当复杂,地区差异非常大。中国官方把农村问题称之为三农问题,具体是:农村、农民和农业。这种归纳很全面,说明农村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当然还包括在这里生活的人及其产业。因此,在看待农村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是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透过当前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来审视中国的农村改革,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如果认真分析中国的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农村问题其实并没有改变其千百年来的本质,农村问题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1978年全面实施的农村改革首先是土地政策的改革,土地作为农业的基本条件,其性质首先是一种生产资料。当农民重新获得曾经被集体化的土地的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迅速为之改观,中国从此能够实现粮食自己自足,农村经济经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严重破坏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可以说,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反动,这种被成为“联产承包体制”的土地制度克服了平均主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农村改革成功之处在于改变了人民公社的土地制度,而“联产承包制”所包含的土地制度解决了当时中国农村面临的困难。

但是这种实行了将近三十年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成为束缚农村发展的障碍,可以说,“联产承包体制”可以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但是无法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当农村的发展受到约束的时候,实际上也无法解决农民和农业的问题。

从这个思路延伸,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当前中国面临的巨大风险: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中国不能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就无法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工农差距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幻想农村继续保持平静和沉默。

从微观上说,当农地被划分成为一个个小单元,而农民则被分配在一个个小块土地上的时候,他们能做的事情只能是解决温饱,而土地只是土地而已,不能成为可以流动的资产和生产要素,这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民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社会阶层肯定会在中国经济浪潮中被抛弃的。

因此,我们认为,土地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中最迫切最首要的问题。

按照现行的“联产承包体制”,农村土地归国有,农民只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并不拥有土地的产权。农民这种制度导致了三种后果:

1·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无法保障,也就无法维护自己最基本的生产条件;

2·农民无法享有土地增值的利益,也就是说,农民无法享有经济成长的利益;

3·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日趋严重。

从1990年到2002年全国被征用的农地4736万亩,地方政府出售土地获得的收益平均每年达到2300亿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农地,但农民从中得到的土地赔偿还不到其中的15%,根据测算,13年来全国共有663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没有土地的农民。

由于政府在农地征用过程中不能给予农民合理赔偿,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05年中国农村发生严重群体事件约八千起,其中七成由征地纠纷引发。

土地问题已经到了急迫需要解决的时候,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威胁中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也将制约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