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毛泽东革命生涯:1927—1935 摸索期的三落三起

2008-08-08 22:39 伟人 ⁄ 共 423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国共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后,失去方向感的中共错误的在城市发起了武装斗争。1927年秋天,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人再相信陈独秀能带领中共走出困局。不少人都感觉到,中共是如此脆弱,在城市发动暴力革命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代替陈独秀的是瞿秋白,他仍想要从城市开始发动群众暴动的浪潮,来增强群众的实力。毛泽东对城市路线的失败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因为他坚信革命的真正前途在农村。与其他中共领导人不同的是,那时候他已不再迷信苏联模式。

事实上,毛泽东从一开始就并非一个纯粹的布尔什维克。1918年在北京时的孤独和被人疏远,使毛泽东倾向于接受无政府主义。但他已经有强烈的愿望要破除旧社会,建造新社会。毛泽东当时直刺中国社会现状:“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他希望尽可能争取广泛的支持,号召各阶层的民众联合起来,对压迫他们的势力“齐声一呼”,但他一直单打独斗,不知靠什么才能联合汇聚民众力量形成革命大潮。

1919年底,由于受到张敬尧政权的镇压,苦闷的毛泽东只得离开长沙重返北京。在北京四个月,毛泽东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苏联的成功令他深有触动,开始信仰俄式的社会主义,并满腔热情加紧建立政党,他不再是孤单奋斗了。但是,他还没有意识到要夺取政权。

而当毛泽东写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他在中共内部就渐渐成为了一个激进的、崇尚枪杆子、不合群的的人。从1926年开始,毛泽东的想法已经与中共其他高层分道扬镳。但他自己也不确定,农民到底能否挽救共产党,挽救中国革命。

井冈山初试红色政权

不过,毛泽东没有时间去想革命的方向,他刚经历了暴动的失败,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看着不足一千人的幸存者,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决定保存实力,进军井冈山。

但中央则很难理解,乃至非常愤怒。认为他“停止长沙暴动”,是“放任工农革命军退走”,是“临阵脱逃”。共产国际的代表说得更严重,是“最可耻的背叛”。很快,毛泽东被赶出了中央委员会,失去了领导地位,甚至湖南的共产党分部也把他驱逐出了领导机构。这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第一个低潮。不过,这一次,毛泽东终于得以施行那些为陈独秀和共产国际所不耻的理论。

从攻打大城市到退败山沟,毛泽东的处境自然很不好,部队士气低落,消极、背叛、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没有人会料想到,这位一介书生可以扭转困局。

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毛泽东争取到了底层民众的支持,同时在军队中还进行了“三湾改编”,撤换不称职的军官,缩编、精简部队,推行军队内部民主改革,建立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体制。这些改革遭到部分军官的激烈反对,却受到下层士兵的热烈拥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土地上成功创建了红色割据政权。

一年后,随着战事的胜利与地方割据区域的扩大,毛泽东获得了上下一致的拥戴。他不仅解决了生存难题,同时也坚信扎根农村是正确的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对毛泽东和中共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点。

但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坚信共产国际的共产党人,还是没有看出井冈山的意义。毛泽东与教条派由来已久的矛盾再次爆发,他再次遭受来自内部的打击。

重获军队领导权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一军第一师与朱德部属会合,共同组建为第四军,这就是著名的“朱毛红军”。之后,毛泽东逐渐取得对井冈山红色区域的绝对领导权。但不久,质疑的声音就再次出现。

毛泽东在如何治军、如何带兵打仗、如何壮大军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并且经常提出有别于中央指示的主张,这让中央特派员刘安恭非常不满。

1929年5月,刘安恭批毛泽东是“自创体系”,是“反中央派”。红军内部爆发了对毛泽东职权范围和领导作风问题的大争议。与毛泽东比起来,朱德不仅读过军校,而且身经百战,战斗经验丰富,获得大多数大小军官的支持。而站在毛泽东一边的仅有林彪、谭震林等少数人。因此,毛泽东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被撤,由陈毅接任。

陈毅并没有处理好这次内部矛盾,他对朱毛各打五十大板,这让毛泽东非常不满并拒绝出席红四军的会议。他大病一场,患上当时很难治愈的疟疾。而思想上的打击似乎更为沉重。他第一次离开了亲手创建的红军,养病去了,过着隐居般的田园生活。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他仿佛在红军中消失了。国统区的报纸甚至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

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郑重其事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里面说,“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讣告还宣布,“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使命”。

此时上海的中共中央,虽不认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但他们却很是欣赏“党对军队保持绝对领导”的想法。当时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在1929年7月撰文高度赞扬“朱毛是革命农民武装的先锋队,又有无产阶级的政党为之领导。”

因此,在陈毅赴上海汇报后,中共中央明确表态说,“毛同志应仍为前委书记,并须使红军全体同志了解而接受”。于是,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又重新夺回红四军领导权,他的工农武装割据哲学得到了党内的认可。

毛泽东立刻抓住这一机会,起草一个三万多字的文件,交四军党代表大会通过,史称“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明确提出必须确立中共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因此确立了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共建军的纲领。

借遵义会议翻身掌军权

蒋介石不可能坐等苏区一步步壮大,从1930年开始接连展开对红军的围剿。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充分运用他的军事指挥才能,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打破了政府军的多次围剿,创造了“以少击多”的典范。到1931年底,毛泽东和朱德下辖的红军已发展到数万人,并统治了大片土地。毛泽东的以党建军的思想及其军事指挥才能为他博得了更高威信,也奠定了他日后成功掌握大权的关键。

他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苏联报章多次报道红四军的战绩,措辞热情洋溢。1930年6月,毛泽东在六届三中全会上晋升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是他在1925年因为与陈独秀的分歧离开中共中央五年后,再次接近中共最高领导层。

就在红军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听从共产国际命令的中共中央却仍相信革命的前途在城市。尽管中央苏区不断壮大,他们依然鄙夷山沟里出马克思主义的那套想法。

中央对擅自行动的毛泽东越来越不满,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也让中央担忧,因此开始防范并打压毛泽东。1930年11月初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中央苏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严厉指责毛泽东开创的方针策略为“狭隘经验论”、“农民的落后思想”、“富农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1932年毛泽东被安排在长汀休养,这是他第二次被迫离开中央。

1933年6月,毛泽东骑着他的大白马从瑞金沙洲坝赶到宁都,参加苏区中央局会议。会上,毛泽东为自己做辩护,但换来的是更严厉的批评。第二年他则被遣送到瑞金东二十里的东华山上古庙里休养,军事指挥权力几乎被完全剥夺。

更令他痛苦的是,被王明主义左右的中共中央坚持“进攻路线”和“阶级决战”,使得政府军得以“步步为营”和“碉堡政策”逐渐蚕食中央苏区。毛泽东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被留苏派毁掉,这更坚定了他摧毁“教条宗派集团”的决心。

他对探视他的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凄然泪下。

共产国际和留苏派让毛泽东彻底伤透了心,但惯于审时度势的毛泽东也清醒意识到,以他现在的党内地位公然顶撞莫斯科,只会更受排挤。虽然很无奈,但是他必须等待时机。

养病期间,毛泽东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当然,他并不准备放弃自己的想法,转变成“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目的是增强理论修养,以此来反击那些教条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

毛泽东1957年回忆说:“我没有吃过洋面包,没有去过苏联,也没有留学别的国家。我提出建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实行红色割据的论断,开展‘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和采取迂回打圈战术,一些吃过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1932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有关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

终于事情有了转机,毛泽东凭借军事才干得以在政治上翻身。红军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兵折将,被迫长征,而又一路损失惨重。军事失败加上毛泽东对王稼祥、张闻天的争取渐见成效,使得毛泽东终于盼到了政治翻身的良机。攻占贵州遵义之后,党内高层决定开会检讨前途,这也是毛泽东有意促成的。

会议上,毛泽东分化了国际派,争取到周恩来,从而重新进入领导层核心。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周恩来领导的“三人团”,由周恩来担任代表党在军事上“下最后决心者”,毛泽东则辅助周恩来。毛泽东运用他在军官中的威望,成功挽救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进军井冈山后,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毛泽东后来说,他这个人是“本来很灵”,“但被扔到茅坑里去,搞得很臭”的“菩萨”,在遵义又开始“香起来”,并被大家捡了起来。

尽管遵义会议并没有批判莫斯科,并且坚持认为“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但出于策略考虑,急于复出的毛泽东没有反对这个结论。他很清楚,他现在的首要目标是先掌控全党,然后再对其全面改造。在真正掌权之前,必须有所妥协。

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遵义会议让毛泽东更加自信,如同在战场上一样,他完全可以在政治上“以少胜多”。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开始利用战时环境,谋求党内更高地位。

到了1935年春夏之交,毛泽东成功与周恩来调换了角色,成了事实上的最高军事首脑。这对毛泽东意义重大,因为在战时状态下,军队与党实际已融为一体。当毛泽东置身于领导军队的关键地位时,他不但掌握了兵权,同时也在事实上处于随时可以掌控全党的有利位置。

毛泽东要实现他的理想,就必须掌握全部最高权力。从1927年到1935年,他已经成功地控制了军队,并接近于控制全党,他开始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目标了。下一步,就是真正把党权握在手里。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