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一个人一生可以交许多的朋友,但能够长期相交,经常往来的朋友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自己也曾想过这个问题,但有些说不清楚。近日读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个中原由有了些新的认识。
朋友是种社会关系,俗话说“在家靠朋友,出门靠朋友”,交朋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朋友困难或有某种需要时,而“我”给予了支持帮助或者满足,朋友获得了帮助,“我”实际也从中得到了一种价值观念实现的快感。
除了上述的因素,朋友的持续还有其他的因素。双方间的距离远近关系极大,因为交朋友是既要“交”,又要“往”的。距离的拉远对于交往是个阻碍。我们都有这种经历,非常好的二人,由于距离远了,自然交往就少了,开始也许会有信件的来往(现在也许是电话、或是互联网),但慢慢地信件少了,最后终于没有信件的来往了。问题就是距离的阻碍。
态度、观点、思想的类似性也是保持朋友关系的基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应有这个意味。对于某些问题、某些事情二人的思想观点态度相一致,二人就走到一起来了。如果二人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继续保持那种一致性,这种朋友关系仍能持续。如果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对一些事情发生了分歧,或者后来的分歧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那么这种朋友关系就面临着中止和破裂。
好朋友的疏远,我觉得还有个人的精力、心情原因。如工作、事业、家庭的忙碌,或者爱好多朋友多,相对空闲的时间少;如在社会生活中挫折、不幸比较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逃避交往。
不会表达,不善于言辞也是朋友不能持续的一个原因。如果朋友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非常投缘投机,只觉得时间太快,那么也许会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如果彼此无话可言,或是话不投机,那么这种交往就很难持续了。
现在互联网,使得地域的距离拉近了,人们可以在网上闲聊,同样可以在网上交朋友。但这也得有交往,要有文字或是图片、语音的交流。如果彼此间的交流少了,到最后觉得无话可说了(其实态度、观点、思想的类似性有所变化),那么这种关系也会自然中止了。
人生不可没有朋友,但也不能朋友太多;人生宁可朋友负我,切不可我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