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文章
《坛经》中提到一则故事,说当时有风吹来,幡动了,有僧人说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僧人们议论纷纷,而慧能此时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禅宗的观点,在禅宗看来,一切法皆从心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因此日常所见的风吹着幡动之景,也就成了“心动”。 动的字形,自金文以来有多种演变。在西周时期的毛公鼎上,有“童”字,楚帛书中也有“毋童群民”,这两个童,都读为动,乃动比较原始的写法。此后,...
阅读全文
爱读诗的人往往会注意到,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以之寄托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云是民国才子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既有《偶然》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也有《杜鹃》里“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还有《再别康桥》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等,给人以无数对爱与美的体验。 从云的甲骨文字形中可以明显看出云的本义:上面的两横代表天空中的云层,下面的弯曲状代表盘旋往复的云雾,...
阅读全文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率兵自渔阳郡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走,逃入四川,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安史之乱爆发时,没有写胡人铁骑,没有写金戈弓箭,仅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句,战争的警报奏然拉响,敌军之凶猛、皇宫之混乱跃然纸上。 鼓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面鼓的形状,右边是一个人手拿鼓槌在击鼓。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形制构造和演奏技巧的不同,可产生相当丰富的音色变化。...
阅读全文
古代汉语的字音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是从这演变而来。四声之说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文士王融、谢朓、沈约在文章中使用了四声,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讲究声调的对称错落有致,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去,由此开启了诗文格律化的大门。其中,去声是一种清而远的声调。 甲骨文中的去,上面是一个大,但并不是小大之大,而是好像一个器物的盖...
阅读全文
2018-01-30 18:30 生活·感悟 ⁄ 共 1220字 暂无评论
《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身边,其中有一句唱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句不执著于消逝的过去而着眼未来的话,成了后世常常引用的名言。 来的本义是指麦子。在甲骨文中,来有根、干、叶,好像来一棵长着麦穗的麦子。有时候在最上面加一横,更为突出麦穗的形象,这种写法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所继承,最终演变为今天我们所写的“来”字。来的本义,至今仍能在甲骨文中见到,《诗...
阅读全文
现在上网,无论是逛论坛还是打游戏、看视频,好像不懂一些梗,就没办法得到其中的“奥秘”,和别人聊天接不住别人抛出的梗,就很难聊下去。有时候网络上流行起一个梗,不知道的人就会问:这是什么梗?那,什么是“梗”? 如果我们从字源上面去分析,梗,从木,更声,原本是一种树,即刺榆,也就是《说文解字》所说的“梗,山枌榆”。这种树有刺,因此又引申为有刺的草木,或者草木刺人。不过日常人们使用更多的,是其“植物的枝或茎”...
阅读全文
2018-01-26 18:00 生活·感悟 ⁄ 共 1331字 暂无评论
汉代时,在西南之地有一个小国,名为夜郎。夜郎国的国王不知汉朝辖地之大,曾问汉朝使者:“汉孰与我大?”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后人便以夜郎自大来比喻人妄自尊大。 夜的金文字形,有时候从夕从亦,作,有时候从月从亦,作,亦表声。从夕也好、从月也好,都是指月亮出来,日出为昼,月出为夜,与日、昼相对,夜就是指从天黑到天亮的这一段时间。无论古人今人,都是日起而夜寐,白天出来活动,晚上睡眠休憩,故《说文解...
阅读全文
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好比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行走,没有人能看见。衣锦夜行就用来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个词,叫衣锦昼行。古代人们认为,在本乡或旧地做官是衣锦昼行,所谓昼行也就是表示白日行游、炫耀于人。 昼,繁体写作:晝,从聿从日,甲骨文中,下方是日,象征着太阳,上方是聿,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为笔的初文,表示画、分界...
阅读全文
制常常作为制度之用,古书之中亦是如此。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左传·隐公元年》中所写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就是说共叔段所封之地京邑不符合先王所定的制度。 制,《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古文字形与金文字形相似,小篆字形略作简化,左边是一个“未”,右边是一把刀,指的是以刀断木、用刀裁剪树枝,故《说文解字》言“裁也”。《淮南...
阅读全文
    在了解“范”之前,需要先认识两个字:笵,範。 其意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模子之义。古代按照不同材料制作的模子有不同的称呼,“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笵是竹制的模子,这反映在字形上,就是笵从竹。二是法则之义,也就是《说文解字》说的“笵,法也。” 範,也与范同音,小篆字形写作: 。其本义是指範軷,一种出行时的祭祀,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大多用範来表示铸造器物的模子或用模子制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