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文章
毛泽东最初对发动整风运动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一九五六年发生的党内对经济工作的争论并没有结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本来准备讨论这个问题,由于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国际问题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充分展开,只形成一个被称作“七条”的“妥协方案”。毛泽东后来说:“那七条是筑一条堤坝,挡一下水”,〔1〕“解决得不彻底”。这一次,他想“借整风统一思想”。 相关阅读   &...
阅读全文
    一九五七年春天,正当周恩来忙于处理对外关系中种种复杂问题时,国内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开始代替原有的其他矛盾而突出出来。     周恩来出访前,一些地区已经发生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以及各种游行请愿事件。一天,周恩来陪同外宾游园的时候,几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要向他请愿,遭到有关部门的阻拦。周恩来闻讯后说,不...
阅读全文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三日,周恩来途经昆明、重庆回到北京。 这次出访任务已经圆满地完成了,特别是在亚洲各国。周恩来回到北京的第二天说:“在亚洲看到人民普遍强烈地要求和平和友好,因为亚洲国家的遭遇相同,都要求取得民族独立,需要和平环境发展自己的国家。所以亚洲人见面分外亲热,这点使我们深深感动。”但亚洲国家之间并不是没有分歧和争端,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缅边界问题。 相...
阅读全文
2014-06-27 06:00 伟人 ⁄ 共 21022字 评论 2 条
     为什么周恩来在党的八大开完不久、国内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要在一九五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七年二月,抽出这样长时间来访问亚欧十一个国家呢?      从世界范围来说,一九五六年的秋冬之交是一个多事之秋。国际上接连发生的两件大事,使万隆会议以来本来已日趋和缓的局势又紧张起来。一件事发生在中东,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了侵略埃及的战争;另一件事...
阅读全文
2014-06-20 20:50 伟人 ⁄ 共 23131字 评论 2 条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前后,中国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大事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进入高潮。全国各方面工作的步伐都大大加快了。 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是从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开始的。这年七月三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把党内在农业合作化时间和步骤上存在的不同意见作为右倾思想来批判,提出农村不久将出现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改...
阅读全文
亚非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在以大量精力拓展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同时,又把目光转向国内。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五日,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有各省市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说到自己正在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政府的组织形式,二是工资问题,三是知识分子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他最重视的是知识分子问题。 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它在国家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周恩来是十分了解的。早在建国初的一九五○年八月,他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议上作...
阅读全文
2014-06-06 06:00 伟人 ⁄ 共 22114字 评论 2 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外交方针之一是毛泽东提出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周恩来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日内瓦会议的情况时,根据他亲身观察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很希望我国能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1〕毛泽东同意这个看法,肯定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缓和局势与和平共处...
阅读全文
2014-05-30 06:45 伟人 ⁄ 共 20876字 评论 2 条
    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迫切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朝鲜停战的实现,使缓和远东和国际的紧张局势有了可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巨大提高,成为谁也无法忽视的力量。这两个重要事实都发生在一九五三年,从而把打开外交新局面的课题突出地提到新中国的面前。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从处理国内问题转向国际问题上来,努力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来解...
阅读全文
2014-05-28 19:00 伟人 ⁄ 共 2099字 暂无评论
毛泽东在历次讲话中,时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所评说。这里辑录了一些,供读者一阅: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
阅读全文
    一九五三年,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期待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生气勃勃地在自己的国土上全面展开。     这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向全国人民兴奋地宣布:“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建设的总任务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也就是要实现工业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