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三七):执大象,天下往

2015-11-22 15:45 生活·感悟 ⁄ 共 166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如何理解道德经里面一直在讲的大小之辨呢,这个不是很容易理解。理解了大小之辨,也就基本理解了道德经思想的一个核心要点。

常道,无名,无欲,无为,不言,不争,不害,婴儿,无极,朴,这些,都是看上去小,因为不器,所以能生养、承载、虚荣无穷多的事物,故能大到无穷。也可以长久到无穷。不易之大。

可道,有名,有欲,有为,有信,相争,相胜,壮大,衰老,终。这些,都是看上去很大,却小到只有自己那么大。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再强,也只是一个春秋,一个循环。变易之小。

这就是道德经里面的大小之辨。如果执用一个大到无穷之物,就如同拿着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去装东西一样,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装进来,因为它空虚,所以无所不容。这就是本章要讲的内容,兴王道,天皆下归附,又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执,说文注,捕罪人也。古体的执为執,从丮从幸。幸同辠,辠,本意指罪人。这里执的意思,就是牢牢抓住,像抓犯人那样生怕挣脱跑掉了那样。通俗的讲,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牢牢把握的意思。

象,易后而有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大象,不易之象。这里指的是天地之常然,效法天地之常然,也就是王道之治。

谨遵天地常然,执用王道,天下百姓都会前来归附。既见天下百姓前来归附,切不可离弃大道,以人为的法度,来残其生害其性。这样的话,百姓就可以做到安平泰。

安,静也。指百姓能够获得安宁的社会秩序,归复于天地之常。

平,复归于常,故能不再有偏私之心,也能绝弃各种淫僻之见。

泰,通也。安定,太平,于是就可以政治亨通,社会欣欣向荣。

乐与饵,过客止。

不仅要做到不害。也不应该往相反的方面做,那就是刻意的对他们好,恩宠有加。更不能以好处来利诱他们前来归附。这样做,都是不道的。

如果以好处和利益来引诱百姓前来归附的话,不管用什么利益来引诱他们,他们就都只是为了那些利益而来,并止步在利益那里,并不会真正的归附于道。

乐,好听的东西。耳,好吃的东西。说些好听的话,蛊惑人心,或者用现实的利益让他们趋往,这样做,本来正在前往归附于大道的百姓,都会止步不前,沉溺与那些蛊惑人心的话里面,和那些现实的利诱里面。

这两句说明,如果想让别人归附自己,首先盘剥他肯定是不行的,他会跑掉。其次,很多人觉得如果盘剥不行,那就相反的来,用蛊惑人心的蓝图,梦想,画大饼给他们洗脑,或者用物质激励他们让他们好有动力。道德经认为,这都不是好的统治和领导,再好听的话,只会让他们止留在美梦里,别人醒了也会走,再诱人的物质激励,也只能让他们止留在物质里,等激励停了,人也会走开。这些都是不可持续和长久的一时之举,都是不可取的。

真正让人能长久的依附自己的,那就是安,给人提供一个安身定居立命之所。平,不要有偏私,让他们自己成长和奋发,因为是他们自己在为自己生活,什么样的结果,他们都会坦然接受。泰,不要设定天花板和各种限制,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才能长长久久的,使人们依附自己。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之出口,指前面的执大象一句中的大象。不易之易,为出口。这里指的是,效法天地之常的王道之象。

淡然其无味,有物,而后才会有味可言。道不器不物,所以是没有味道的。

视之不足见,易,在天成像,在地成形。不易之易,则无具像无体形,故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没有事物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就不会产生声音。道之出口,不易之易,非变易之易,并没有事物的交并与运动,故没有声音可以听到到。

用之不可既。既,说文注,小食也。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这里指的是,可以执用而穷尽。道非器物,故不可能像器物那样,可以穷尽它。

以王道治天下,并非是靠人为的治理出来的,也不是靠蛊惑人心和物质利诱过来的,而是,遵循天道之常,那么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附,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天下。

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yuè)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