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陆虞侯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于途中杀害他。走到野猪林时,林冲被二人用计绑在树上,只好闭眼等死。就在薛霸操起水火棍朝着林冲脑袋劈下时,一条禅杖飞出,把水火棍一隔,丢去九宵云外,接着跳出胖和尚鲁智深。他扶起林冲,开口就叫:“兄弟,俺自从和你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鲁智深这一声“兄弟”,是何等情深意切,感动的岂止林冲一人?
甲骨文中兄是会意字,下半部分是一个俯下身子的人,上半部分是口,会意为一个人向天祷告。有学者认为兄是“祝”的本字,“祝”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家中的长子,因此“兄”引申出兄长之义。《说文解字》解释兄为:“ 兄,长也”,《尔雅》中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和我们今天的用法一致。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兄弟是父母血脉的延续,是除父母之外最亲的人,古人对兄弟关系非常重视,常以骨肉、手足来比喻兄弟。孟子曾说:“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一句“亲爱之”,道出了兄弟之情的真谛。的确,兄弟之间因为独特的血缘亲情,又有自小在一起生活成长的经历,所以不需要山盟海誓,就足以一生相互信任、理解、关爱、帮助。苏轼与苏辙便是兄弟情深的典范: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赞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二人是兄弟,更是诗词唱和的良友、荣辱与共的伙伴、相互勉励的知己。后来,苏轼罹祸入狱,苏辙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当以为自己会死在狱中时,苏轼为弟弟写下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令人唏嘘。正如《诗经·小雅·棠棣》中说:“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唯有如兄弟般深厚的血缘情感,才能在“死丧之威”“急难之时”“御侮之际”,不离不弃,鼎力相助,彼此扶持。
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长兄为父,“为父”二字除了表明弟妹们应如敬重父亲一般敬重兄长,更蕴含了为人兄长应担起的责任:兄长不仅要照顾、爱护弟妹们,更要以身作则,如父亲般教育、引领他们。晚清名臣曾国藩家中有兄弟姐妹九人,作为家中长子,他尤其注重对诸弟的教育,曾氏家训流传最广的便是曾国藩写给诸弟及子侄的家书。在信中,他或是正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无不是在费尽心思教导弟妹们,望他们能早日成才。
当然,兄弟的概念不仅限于血缘至亲。所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在中国人看来,朋友、熟人乃至于陌生人之间,只要义气相投,都能称一句兄弟。古时人们常尊称朋友为“仁兄”,这是因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如果能够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求德修仁,就是最好的兄弟。《论语》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告诉我们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只要志同,就可道合,只要道合,就是手足。因此,《三国演义》开篇就是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唱着兄弟歌,演义兄弟情,温暖人心。这种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把兄弟亲情扩散到社会朋友间的传统,让人看到了中华文化中的友爱与和平、开阔与豁达,以及天下一家的博大气魄。
由血缘关系凝聚的兄弟关系是可贵的,因品行、才华、志趣相投而结交的兄弟同样可贵。在求仁修德的路途中,不必在乎是否同气连枝、血浓于水,志同道合便是兄弟。这种兄弟,在军队中叫“袍泽”,在生活中叫“知己”,在事业中叫“同志”,他会与你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同路同行。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