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生离死别最伤人心,而人生相交一二知己,最是快乐。从来相知可喜,方才遇见,便可说山说水,千言万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相知,是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知是了解懂得之意。懂得自己的人就是知音、就是知己。知音知己向来难求,因此古人有千里觅相知之言,纵在千里之外,也愿意为知音知己翻山涉水而来。所以中国传统士人一直有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而人之相知,贵乎知心。一旦知心,就算是只存在是历史、书简中的古人,也会与自己产生一种知音的联动。司马迁曾用“士为知己者”来表达自己发愤著书的动力,他从古代经典之中,找寻到古人的意志,汲取到古人的精神,找到了共鸣,于是方有了极具主观精神的《史记》,充满着自己的人生喟叹,磊落而多感慨。
知本义就是知道。小篆字形的知,从口从矢,《说文解字》言“词也”,段玉裁的说法非常形象,他说因为思维敏捷,说话说出口就非常快,就好像箭矢一般:“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其实思维的敏捷来源于对事物的了解,正是因为懂得、熟识,才会脱口而出。
闻一言以贯万物。古人的知道,最开始要广博得多。通晓天地之道,深谙人世之理,是谓知道。天地之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还有更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老子笔下的道,充满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际的运行轨道。而人世之理,是人生社会的道理。人生于世,从懵懵无知到获得经验得到知识,摸索出了很多的“道”,为人之道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政之道是清廉公正、为国为民……
所以其实知道,不仅仅是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更是要懂得人生社会的道理。真正的知,从来都不是超脱的,而是深入到人群之中的,并且一定是真理的,而且从来也不会脱离道德。苏辙曾在信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是知道,正是如此。一个人知道,是要在道德层面上有所收获、有所行动。我们常说知足常乐、知止而行,这个知足、知止,其实就涉及到了道德层面,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不贪求,不妄动。因此古人早就说过,知足者富,而“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如今的知道,意义已然简化,但其原本所贯穿的内涵依然保留在这个词中,其重要性丝毫未曾减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学习之后,才能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认识自己、认识外物,从而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尴尬境地。
人的一生,常常经历着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能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大概对未知的挑战便是其中之一。遇见未知,挑战未知,征服未知,领悟未知,从未知走向已知。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广博的学识,以及一定的悟性。或许悟性是天生的,但学识却是后天习得的、知道的。假如我没有过人的悟性,亦缺乏丰富的学识,那唯有我具备超出常人的勇气,方才敢于去挑战未知。
如果说知有两个层面,那么一是谓知道,不断去获取知识去挑战未知;一是谓知足、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若能做到两个层面的知,可以说得上是智者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