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十三,从默克尔的“委屈”到中欧关系的最佳处理策略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女士最近似乎受了来自中国的“不公正待遇”,例如:同样是世界大国的总理,同样是访问中国,法国总理萨科齐从中国带回的200亿欧元的合同,而默克尔只是与中国签署了数亿欧元的合同,显然在金额上不是一个量级的;同样是世界大国的领袖,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与美国总统也会见了达赖,并没有引起中国的激烈反应,而默克尔会见达赖却引起了中国的愤怒,直接导致中德关系出现问题。
默克尔女士表现依旧很强硬,但是私下里一定感觉很 “委屈”,她肯定认为中国对德国采取了“双重标准”,事实上,默克尔得到样的结果只能怪自己的短视与愚蠢,怪不得别人,她可能至今都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她的行为会让中国无法接受,她至今都在为自己辩护,认为“价值外交、人权和利益不对立”,她内心深处当然明白她对中国采取此种外交的真实的原因不过是因为的中国崛起挑战了德国的既得利益,却将一个肤浅的借口推倒中国的身上,试图制造出一个中国抵制人权抵制民主的恶魔形象,她不但不检讨自己的行为对中国德关系造成的实质损害,还要继续这种损害,继续妖魔化中国。
那么,我们从中国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中国对德国施加压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给德国压力最主要的考虑不是因为默克尔会见了达赖,而是因为德国在推动一种对中国进行敌视或抵制这样的国家态度,自从默克尔上台之后,在对华关系方面,一直在推动“价值外交”这样一种延伸了冷战思维的外交政策,显然这种政策与欧洲整体推行的传统对华策略相悖,有些类似美国的对华策略,这种外交政策的核心并不是真正关注的中国的民主人权与宗教自由,而是借此来打压中国,以此来制约中国的崛起。
默克尔的这种政策并非是她个人的心血来潮,虽然她的对华政策不能代表德国的全部民意,但至少是德国国内某种对中国的厌恶情绪的集体反应,这一点我们看看德国媒体近年来的对华报道就知道了,从“中国抄袭磁悬浮技术”、“中国军方黑客”、到“中国间谍”,上上下下都极力地渲染着一种“中国不受欢迎”的形象,也正是基于这种背景,这位德国总理自作聪明地采取了与中国对抗而非对话的对华策略,不但采取了错误的路线,而且是在中国最痛的地方(事关中国国家领土完整)下手,默克尔显然是低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
有国观网友认为中国反击德国的真实原因主要是因为默克尔对中国人权方面喋喋不休的指责,这显然是一个缺乏客观性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就不会在默克尔8月份访华时安排她会见4名持不同意见人士了,事实上,中国的发展使得执政者有足够的底气面对国外的指责与批评,中国可以容忍别国批评自己民主与自由,但是绝对不会对一个试图用冷战思维抵制中国的国家笑脸相迎,也不会在事关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做出妥协,当然中国合纵连横智慧也告诉我们,不要将所有的人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对比德国,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中国可以容忍美国,因为美国是世界的头号强国,中国目前缺乏与美国真正叫板的实力,也因为美国每年为中国提供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还因为美国总统至少没有主动在白宫接见达赖。
德国在政治地位上不如美国俄罗斯,甚至不如法国英国,在经济实力上不如美国日本,中国不进口德国的高端产品与技术可以转而从法国、日本获得,而德国却很难找出一个国家来代替中国的巨大市场,德国因为历届政府推行的温和的、友好的对华政策,使得德国企业在中国经济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总理默克尔却能做出美日英法都没有做出的短视且偏激的行为,前脚中国人在北京很热情当朋友招待她,她后脚回到德国就大张旗鼓地接见一个中国的宗教分裂分子,并试图拉拢印度、日本与澳大利亚来制约中国,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让中国如何笑脸相迎呢?
现在德国的作法让我们想起了法国在上世界九十年代初向台湾军售一事,当时的法国置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于不顾,向台湾出售几十亿美元的军火,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中法关系出现倒退,德国则借此机会大打经济牌,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仅仅十六年之后,德国人忘记了法国当年的教训,同样是采取了挑战中国领土完整的行动,虽然逞一时之快,却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后果。
小民在前面的评论中曾提到中国对默克尔会见达赖的最佳策略是以静制动,事实上,中国对于德国并没有采取比较激烈的行为,中国没有完全与德国翻脸的打算,所以中国没有采取召回驻德大使,关闭德国驻华领事馆这样的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多是低调的,只是做了两件事来提醒德国,一件是取消了与德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对话,一件是与到访的法国总统签定了200亿欧元的大单,仅此两项已经足够提醒德国了。
很显然,中国仍然给德国留下了面子,并没有打算采取与德国进行对抗的路线,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德国的抵制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欧洲对华情绪的一个爆发点,小民认为,中欧关系(中国同欧盟的关系)与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一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三大对外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非关系、中阿关系则是次重要关系),中欧关系还作为平衡中美关系的杠杆,中美关系出现波折不大会影响到中欧关系,而中欧关系出现问题,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成为受益者,因此,中国在对欧洲的外交策略方面不可能像德国那样出现意气用事的作法,一方面,中国要对欧洲各国的不同情况加以研判,比如西欧、东欧、南欧与北欧的不同国家因其经济政治不同,对中国有不同的诉求,中国应该针对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注意欧洲与美国不同的特点,既有理想色彩,比如对西藏事务的强烈关注,也有务实考虑,比较注重中国的市场机会,同时,欧洲各国因为其国土人口所限不具有类似美俄印那样的全球性野心,与中国发生摩擦点相对会少一些,美国在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中国崛起,而欧洲则基本上已经打算承认中国在崛起的事实,所以欧洲国家更多是希望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改变中国,使得欧洲可以从中获益,了解了欧洲国家内部的不同以及与其它政治实体的外部不同,有助于我们采取更有效的对欧策略。
我们再回到中德关系上面,毕竟,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关系出现问题是一种双损局面,中国还是希望德国可以回到与中国对话而不是对抗的路线上来,中国希望中德法三国关系可以回到希拉克施罗德当政时的黄金时代,希拉克与施罗德曾联手推动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致力于推动中欧关系向前发展的努力却是博得了中国的好感。
这里提一下,中国为什么十分看重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有多么需要欧洲的武器,我们可想象得到,即便欧洲可以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我们也不认为中国从欧盟得到的武器会比从俄罗斯得到的武器会更有威慑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国防是不可能建立在依赖进口武器上的,我们关注欧盟解除军售禁令的目的,因为这是一种打破冷战思路的作法,解除是更有助于推动中欧对话,更有助于建立一种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问题的国际政治模式,这也是在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平稳崛起提供一种良性的国际环境。
所以,我们不应该将中国同法国签署大额的订单看作是对德国的一种惩罚,而更多是对法国及欧洲各国的一种鼓励,在对欧关系方面,中国一方面要大打经济牌利用经济这张牌来分化欧洲,同时,也应该主动加强与欧洲在民主人权领域方面的对话,避免给世界一种“国家暴发户”的形象,比如,在西藏问题上一昧指责欧洲各国不了解实际情况,就不如多邀请各方批评人士前往西藏实地考察更有效果,中国是大国但不是富国,这个现实决定了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国需要推动世界大国与中国采取对话而非对抗的外交模式,中国也应该在不涉及国家主权利益的前提下避免与其它国家发生对抗,
我在前面的评论中提到中国恶劣的国际环境,但是中国有两根可以使国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安如泰山的“定海神针”:一是中国的巨大,近14亿人口,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下来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再加上无限的发展空间,当中国处于正常发展阶段,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作出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决策;一是中国式的智慧,区别于西方智慧那种直接的表达,中国式的智慧更容易适应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实用性与包容性并存将使得中国最终实现到一种全新的大国崛起模式。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仍然要面对许多挑战,“中国威胁论”正是不甘于面对中国崛起的西方国家给中国贴上的妖魔化标签。“中国威胁论”从上个世纪未开始到了今天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之争,而是大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与话语权之争,中国的经济虽然在崛起,但是,我们的GDP只相对邻国日本的一半多一点,与美国更是相差甚远,如果按人均收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比中国富有,因此,中国没有骄傲的资本,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发展经济,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才是王道。
最后替默克尔悲哀的是,这个强烈推行“价值外交”的女性总理的行为看似比较符合西本国家的共同标准,但是她可以带动德国与中国对抗,却不可能让拥有同一个价值取向的美国与英国支持这个世界目前的第三大经济体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中国的崛起时代,出身东德的默克尔跳了出来刻意要做一个想要拌倒中国的人,最后会发现,被拌倒的不是中国,也不是德国,而只是她自己以及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谁为谁狂于2007年12月3日上午)
-----------------------------------------------------------------------------
● 评论十四:刚与柔,中国崛起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标签?
本篇评论属计划外,专门回应国观众热心网友“伊朗人好样的”,同时与国观网友共同探讨,中国的崛起需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策略,是刚性,还是柔性?
对于中国的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某些西方人所喜欢的,那就是中国崩溃论;第二种则是中国将实现西方式的崛起;第三种则是中国将以一种区别于西方传统模式的方式崛起。
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显然已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至少目前稳定的政治框架下,中国不大可能由一个向上的增长态势转变为向下的崩溃态势,所以现在讨论中国未来的发展,不是中国能不能崛起的问题,而是如何崛起与怎样崛起的问题。
我曾经与一位自称是某知名高校教的人打过一个赌,他声称中国必将在2010年前崩溃,理由中国有太多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我的观点与他完全相反,2010年前后正是中国的强国地位得到全球性确认的开始,我从来不否认目前中国存在着体制问题与社会问题方面的隐患,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看问题的立场建立在对某一个细节的厌恶感之上的。
接下来展开本文,网友“伊朗人好样的”的总体观点是,大国崛起应该建立在刚性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不反对在崛起前中国用柔弱和较弹性的政策与西方周旋,也不同意中国以刚性面目和手段在现阶段崛起,但是总体上还是希望中国改变目前低调地与韬光养晦式的对外政策方面,对台湾问题要强硬,对日本要强硬,对试图抵制中国的西方列强要强硬,虽然有些矛盾,但是我可以理解这种矛盾的心理所透露出的对于国家强大的期待,其实这也是许多网友的共同看法。
的确,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那一场噩梦让我们无法释怀,一个泱泱大国在上百年的历史中处于处处被动挨打的地步,这使得我们在国家实力增强之后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其实证明是应当的,但是如何证明则是一种需要认真考量的,我们不能为证明而证明,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国际问题采取刚性的缺乏弹性的策略,将会使得问题复杂化,不但对国家的崛起无益,甚至会起到阻碍作用。
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经济崛起之上的,而经济的崛起又有些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增长上(在世界大国中,中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是全球最高的),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与周边邻国与传统强国的贸易额又占有主要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采取刚性的政策,将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恶化,即便不会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可能导致中国的贸易增长受损,直接导致中国的经济实力受损,中国出现经济停滞及负增长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是可以想象到的,欧美列强为什么坚持要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就将直接打击中国的外贸出口,进而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阻止或延缓中国的崛起,一个人均GDP只有一千多美元的贫困国家现在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经济不发展,则意味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无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各种社会问题会大大加剧,造成国家的动荡,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历史重演,中国重新进入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时代。
对于国家崛起,我认为最佳的策略既不是刚性,也不是柔性,而是刚柔相结合,至刚则四面树敌,至柔则四面受欺,刚柔相结合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比较适合中国的策略,形象地解释这一策略,中国的说法叫作“一手硬、一手软”,美国的说法叫作“美元+大棒”,虽然有一些不同之处,但是在根本上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其实,刚柔相结合的这种策略不仅是在国家崛起过程中应当采取的策略,即便国家成为真正的超级强国之后仍然应该采取的策略,人类的历史发展已经用无数个国家崛起后衰落的案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都将是沿着一个抛物线的方式,由弱到强,由强转弱,几乎无可避免,如果我们需要自己的国家可以在强大的阶段维持尽可能多的时间,那么就应该采取一种灵活的更容易减少制约力量的策略。
什么是刚性,刚性是一种对比出来的形态,刚性并不是中国自己可以感受出来的,而是其它的国家对于中国的一种感受,既然完全的刚性,就可能意味着不顾别国感受而强行推动某种措施的一种僵硬,意味着有可能为这种刚性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中国与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的数个国家都有领土争端,在国内则有台湾问题这样一个比国际领土争端更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采取强硬主张而非对话解决的立场,必然导致各种军事冲突,导致我们与美国、日本、印度及周边的许多个国家都会产生对抗,即使我们在所有的对抗中都没有落到下风,那么中国至少会陷入一种四面都是敌人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可是我们会看到的吗,这样的局面下中国有能力保持国家的持续增长吗?
为什么中国会提出“中国永远不称霸”这样的提法,这并非是权益之计,显然是中国智慧的一种的长远选择,中国提出这种策略,应该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庞大的人口所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要重点关注的,按照目前中国的发展速度,我们的确有可能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但是即便那时,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4,中国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资本,一个国家强大的最终是落脚点是让每个成员都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就是说为了发展而发展,而不是为了称霸而发展,另外中华文明所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的明显的不同,如果试图用刚性的强硬策略来推动这种文明的普及,将会遭遇极大的挑战,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极端势力之间的矛盾正是因此而来,美国的刚性策略是导致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生产的根源,美国用刚性为自己培养了一个非对称的柔性敌人,这敌人看似不经一击,但是无处不在,让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找不到着力点,美国只好扩大打击面,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对象由组织扩展到国家,这反过来又继续为恐怖主义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与更大的存在价值,强大的美国由此被拖入到泥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另一方面,中国应该从世界历史上及现实中的强国称霸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中学习到了足够多的教训。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可以靠硬性力量压服所有国家与所有真理的强国:英国被称作是日不落帝国,现在呢?前苏联曾经极其强大,采取了称强称霸的刚性路线,1956年出兵匈牙利、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1980年出兵阿富汗,这种刚性的策略的结果是怎么样呢?美国比前苏联更强大,处理阿富汗问题与伊拉克问题也是够刚性的,但是这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呢?美国期待出兵阿富汗与伊拉克可以为美国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国际环境,但是事实上呢,美国人感觉到更安全了吗?
说到这里,再引伸一下我对中国核政策的看法,中国的核政策的核心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许多网友感觉这是自废武功,事实上,一个敌对国家对中国担心的因素是中国有没有核武器以及核武的反击能量有多大,而不是中国采用何种核政策,中国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核政策是因为中国对自己常规军事力量的信心,基于现在的国际形势中国已经可以判断出没有需要中国首先动用核武的现实需要,中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常规力量就可以解决有可能出现的军事纠纷,更况且,如何声明与如何执行又是两回事,国际往来中,恐怕没有哪个大国会将另一个大国的承诺或声明当成是永远不变的,这一方面,美俄及二战前的德日及其它世界强国已经给我们作了反复演示。
一个国家的军魂应该具有勇敢和尚武的精神,但是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应该建立在处处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原则之上,刚柔相结合意味着可以用弹性的柔的策略去尽可能减少国家所面临的各种国际阻力,同时又可以在涉及到国家底线与原则的方面坚定的捍卫国家的利益,刚与柔可以分别应对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应对于同一个国家,刚不意味着处处称强称霸,不顾国际形势强硬蛮横,柔也不意味着中庸示弱、多方讨巧、忍辱负重,总之,中国需要一种刚柔相结合的对外策略,避免将国家贴上刚或者柔的单一标签,我们采取任何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基础上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不应该将对国际时势的判断只建立在小我的基础之上,而是整个国家的长久利益的基础之上。
现在已经不是地理大发现时代,我们不可能用冒险、扩张、征服和敢于战斗的这样的方式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证,中国必定要选择一种非殖民非暴力的实现国家的崛起模式,和平崛起就成为中国的必须选择,和平崛起其实是一种态度而非行动的唯一准则,我们将和平崛起贴上刚柔相结合的标签,这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最佳策略,即便中国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真正崛起,那么继续推行刚柔相结合的策略也将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长久选择。(谁与谁狂于2007年11月4日下午)
-----------------------------------------------------------------------------
● 评论十五:“入联公投”与中美台三方的一场心理暗战
为了避免大家对中、美、台三方的说法产生异议,小民先声明个人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本人采用三方的说法并不代表认为三方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在前面的评论六中,谈了一下我对台湾问题的几点看法,这一段时间来,台湾依旧是热点:一方面临近“立委选举”与“领导人选举”,民进党为了获胜无所不用其极,全力推动“入联公投”及“去国民党化”,另一方面,中美之间虽然因美国向台湾军售产生一点摩擦,但是仅仅是摩擦,双方在反对台湾的入联公投方面立场倒是出奇地一致。
关于台湾的“入联公投”一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国的各个政府要员在各种场面发出种种反对的声音,在此事上,我们看到中国对美国立场的微妙变化,从前我们将台湾问题视为内政,反对美国的任何表态,现在,我们却希望美国出来对台湾问题表达反对台湾“入联公投”的立场。
其实大陆的做法是有着良苦用心的,显然,中央当局已经认识到“入联公投”一旦付诸实施并通过后会导致的恶果,“入联公投”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公投”,而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台湾局势失控的重大问题,直接当事方台湾及利益相关方中、美无不对这件事投入最高的关注,也由此拉开了一场事关中、美、台三方的心理暗战。
民进党强力推进“入联公投”,在乎的不是“公投”能不能通过,他们在乎的是用“公投”的名义可以将更多的泛绿民众拉出来投票,可以用“公投”激起大陆的强烈反应从而让民进党的候选人获得更多的“悲情支持票”。
大陆反对“入联公投”因为这是一种台独行为,如果任由其发生,一旦通过将导致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局面将不好控制,大陆一直在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所以并不希望看到台湾局势因为出现《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的重大台独事件而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的局面。
美国反对“入联公投”并不是因为美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这只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一种战略考量,台湾如果通过“入联公投”来实现到一种法理台独的局面必将导致大陆的军事行动,美国既没有准备为台湾问题搭上美国人的生命,也没有准备接受一个完全统一的中国,所以美国只能通过“入联公投”来维持台海现状。
所以,对于台湾这个麻烦制造者,中美虽然立场相同,但是却是各有各的动机。大陆水所以在“入联公投”这件事上,将美国扯进来,显然只是利用了美国的第三者的身份,让美国出面反对的作法,一方面可以起到震慑民进党的效果,另一方面又避免了随民进党起舞,不想再次成为民进党的“拉票者”。
台湾的“入联公投”本就是民进党导演给大陆看的一场戏,民进党最希望的是大陆对此做出强烈的反应,因此而获得台湾民众的悲情支持,从而在大选中获胜,继续保持执政地位,而不被轮替下去。
陈水扁与民进党很清楚,一旦民进党在明年的选举中失利,他们将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失去“执政”地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政党,“贫穷的”的民进党“执政者”们在掌握了行政资源后,缺乏在贪腐方面的自我节制,贪腐成风,为了谋取更多利益,更是大肆地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从经济方面的贪腐到政治方面的选举操弄,无论是远期的“三一九枪击事件”还是近期“高雄走路工事件”,这些不了了之的案件其实并没有结束,俗语说,“出来混的,总要还的”,一旦国民党重新获得“执政”地位,在过去八年里倍受民进党打压的他们自然学习民进党的作法,动用各种因重新“执政”而获得的资源对对民进党进行清算,到时不只陈水扁将要面临牢狱之灾,民进党的许多精英们恐怕也将为他们在执政期间的种种说不清楚的行为付出沉重地代价,民进党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局面。
我在前面的评论中认为台湾独立与“去中国化”都是伪命题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进党不是一个有着长远战略目光的政党,他们所采取的一切行为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择手段一定要获得“选举”胜利,民进党显然已经进入到了剑走偏锋的轨道,为了获得选举胜利保住“执政”地位,他们唯一的出路只要让更多的泛绿民众出来投票,因为在经济方面的无所作为,使得民进党只有操弄政治议题这一条路,在这个方向上他们采取了三大类的措施:
一是打压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在“特别费风波”上,民进党借助检察机关的选择性办案试图在法律方面制国民党参选人马英九于死地,同时又让本方的谢苏两名参选人避免被起诉从而获得道德方面的优势地位,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我本人对马英九在二审中能否获得清白之身持悲观立场。陈水扁当然清楚通过马英九的清白来为自己及其它民进党的涉案人员解套,但他更明白如果马英九以清白之身参加选举将会将会给自己及民进党带来的悲惨后果。事实上,弊案缠身的陈水扁之所以至今没有跛脚,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因为民进党的既得利益群体明白他们必须汇聚在陈水扁的旗帜下才有更多的机会继续让民进党保住“执政”地位,避免被“清算”。
二是继续推动“去国民党化”。我坚持认为,台湾的“去中国化”与“去蒋化”的核心其实都是“去国民党化”。民进党的“台湾独立”更像是一个只为博得政治支持的政治幌子,民进党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去中国化”,而是要从各个方面割裂国民党对台湾的影响,通过打击国民党而提高本党的支持率,从最近的“大中至正”的被拆及“台湾中正纪念堂”被更名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党的政治私利,民进党是不惜激化族群对立。
三是继续推动“入联公投”。用这样的方式激怒大陆的强烈反应从而获得台湾民众的悲情选票,同时借助这种“公投绑大选”的一阶段投票方式获得更多选票支持,可以预测,明年的“公投绑大选”必定会被实施,民进党当然明白这样会恶化台美关系,但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民进党显然是有勇气面对台美关系倒退的后果的。
况且,台湾似乎已经看到了美国的底牌,美国反对“入联公投”,美国更希望台海处于分裂状态。台湾不怕美国反对“入联公投”,他们最怕的局面是,美国公开宣称:台湾因为推动“入联公投”导致的一切后果由台湾自身承担,美国不会在台海因此出现问题时进行军事介入。事实上,美国没有这样宣称,美国只是反对“入联公投”,即便在这样的反对中,美国还决定向台湾出售先进的军事武器以此来帮助台湾对抗大陆,最近经常台湾海峡向中国大陆示威的小鹰号在事实上也在某程度上给台湾的“执政当局”壮了胆。
台湾还以为自己看到了大陆的底牌,根据以往在“四不一没有”方面的屡次突破,再加上08奥运因素及美国因素,大陆绝不可能在台湾只是举行“入联公投”的情况下就采取重大行动,因此,民进党在推动“入联公投”方面是没有什么大的顾忌,他们显然认定大陆与美国的反对只是停留在表态这个层面上。
为此,围绕台湾“入联公投”一事,中、美、台三方展开的这场心理暗战其实就是一场政治博弈,三方都都还没有采取真正实质的行动,三方都在看着自己的牌,想着对方的牌,以此来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作为一个“坏孩子”形象出现的台湾显然认为中美两个大人拿自己没有办法的。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网友对于台湾问题出现这种局面感觉到悲观及棘手,国民党是“烂泥扶不上墙”,只会随民进党起舞,而民进党显然在选举上有一手,他们擅长在落后的情况下获得选举胜利,如果再次赢得选举,势必会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为此而悲观,一方面,民进党在目前的条件下很难获得明年选举的胜利,另一方面,即使民进党可以再次咸鱼翻生继续“执政”,也不足为虑,这只是一个充斥着政客只为追求眼前利益的政党,虽然时时鼓动“台湾独立”,但并没有勇气实施真正“独立”,当这些政客们明白推动两岸交流将比制造对抗获得更多利益时,他们是可以比国民党更彻底地与大陆对话的,所以明年无论是谁在台上,都将改善与大陆的关系,开启两岸三通,随着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及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最终承认,我个人认为台湾问题极有可能在2020年前得到和平解决。(谁为谁狂于2007年12月8日晚上)
-----------------------------------------------------------------------------
● 评论十六: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
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有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个国家对于我们而言,就像访问色情网站时被迫打开的窗口,一个接一下,不到电脑死机,这个窗口就不会消失,这个国家,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这个国家如此有趣,以至于可以通过对这个国家喜恶程度将中国人分类两类,一类是喜欢美国的,一类是厌恶美国的,似乎没有第三种群体,这可以说明美国在中国人眼里的位置,它是普遍存在的,不只是针对中国,它针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似乎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在今天谈及世界上任何一个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似乎都无法离开美国因素的参与与影响,比如的东亚的朝鲜半岛问题、台海问题,南亚的印巴问题,中亚的阿富汗问题,西亚的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巴以问题,欧洲的科索沃问题,以及非洲、美洲的热点问题等等,美国要么直接参与其中,要么在背后施加影响,所以,在这里展开本文的评论,美国这个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究竟是什么呢?它对中国实施的如何一种战略,中国又如何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安然相处呢?
事实上,国内外各种关于美国全球战略内容的书籍与文章已经到可以汗牛充栋,谁为谁狂显然并不能写出比专家们做出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的评论,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表达一下个人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看法,以此与国观的各位网友交流,希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个国家,哪怕这个角度是错误的,也许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说到美国的全球战略,被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通俗化说法就是:美国一心要扮演“世界领导者”与“世界警察”。显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美国不是要扮演,自二战之后,美国已然就是“世界领导者”与“世界警察”,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美国是真正的世界霸主,不需要列举美国在世界各处的具体行动,仅仅看到遍布全球的美国大兵的身影就可以论证这一点了。
事实上,如果将美国的全球战略仅仅理解为扮演“世界领导者”与“世界警察”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有史以来,世界上有数十个大国崛起的案例,但是至今为止真正获得全球性霸权地位的国家只有美国,自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改变了自建国以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超然政策,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试图建立一种完全由美国主导可以最大程度维护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自二战之后,美国成为西方文明的代言人,也在致力于建起一种单一文明主导的全球性国际秩序,美国的全球性战略并非不是称霸,也并非是民主,而是采用各种方式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也导致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美国在全球战略方面采取“美国的与非美国的”、“亲美的与反美的”双重标准。在美国对盟友的判断标准里面,“民主”并非是第一考量因素,“亲美”才是第一因素,这里就可以看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方面的双重性因素,务实性与理想化相结合,以利益为第一取向,接下来才是理想性的民主考量,用俗语说,在美国的国家战略里,婊子是要先当的,其次才是考虑如何立一个牌坊,这与欧洲有一定的差别,欧洲各国是先立牌坊,然后再当婊子。
准确地说,美国的全球战略的目标就是,做“世界领导者”与“世界警察”,建立起完全由美国主导的一元化国际秩序,对此的通俗解释,美国要求世界各国对自己不仅要“口服”,还要“心服”,也就是说不仅要“听美国的”,还要“服美国的”。
事实上,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的确是获得了全球的承认,但是美国一直试图建立的国际秩序却并没有真正成形,这也正是美国的痛心之处,为什么强大的美国可以称霸全球却无法建立起一种真正为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国际秩序?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可以全球称霸数十年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美国无法建立起一个真正为全世界所广泛接受的国际新秩序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来进行分别的解析。
我们要承认一点,自二战之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并没有被动摇过,在短期之内也不可能被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美国国土东西是广阔的大西洋与太平洋,南北相接的则是弱国,整个西半球都找不出一个实力强大到可以制约美国的大国;自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国土上就没有发生过战争,美国在其它大陆忙于各式战争的情况下,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而言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传统列强的实力为战争所破坏,美国的一国独大成为现实,同时美国也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势力渗透到全球各地;前苏联解体,为美国清除了唯一一个等量级的对手,美国的全球称霸真正成为可能。
国观的网友一直在讨论有关面积、人口与资源(主要指战略性的石油、煤、铁等)对于大国的影响,我觉得有些观点过于偏颇某些要素,要想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必须同时拥有的三个基本要素:适合的国土、合适的人口及丰富的资源,注意,是适合的国土与人口,不是无限量的国土与人口,世界上的国家这么多,为什么只有美国是超级强国,首先的前提就是美国拥有这三个要素的完美结合,而世界其它的国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俄罗斯的条件似乎比美国更好,但是俄罗斯地国土面积太过于庞大,横跨两大洲,与诸多强国接壤或靠近,一方面使得俄罗斯无法有效整合全国的力量,缺乏足够的国家向心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俄罗斯要在国土防卫方面投入极大的力量;中国也是相对符合上述三个要素条件,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十几亿的世界最大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的主要精力必定要用于各种国内问题的处理,从而缺乏对外关注的力度与力量;印度在国土方面勉强符合,但是能源匮乏、人口众多则是大大的制约;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属于同一类型,地广人稀,在战略性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巴西具有强国的潜质,但是在资源与国民性方面存在问题;日本则在三个要素方面均存在差距,这决定了日本可以成为经济方面的超级大国,但是无法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未来的日本甚至要面对在经济方面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超越的现实。
如此一通分析下来,我们就可理解欧盟为什么致力推动欧洲一体化了,英、法、德等国单独获得世界性影响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只有整合的欧洲才有可能从获得与美国同份量的地位从而重塑欧洲的影响力,为欧洲争取更多的利益。
除了考虑美国得天独到的地理条件及经济实力,还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美国的政治体系,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并不在于美国的民主体制,而在于美国有一个稳定“一党专政”框架。
有网友说了,美国不是两党制吗?怎么成了“一党专政”?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去分析,美国的两党制实质是一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所代表的政党利益及政治理念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两个党派不像许多国家那样存在那种左、右之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政党轮替上台后,执政的大方向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不会大幅修正前一个执政政党的施政路线,因此美国的总体战略不会做出根本性的调整,美国历史上固然存在着许多个“主义”,但是这些“主义”的核心全部是极力维护美国的核心利益,这使得到美国成为少数几个在民主体制下可以保有长远国家战略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系一方面不会影响国家的长远战略的付诸实施,一方面也给了国内民众以投票权监督执政者的机会,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趋同性及垄断性的政治框架确保了美国的社会稳定,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模仿美国的民主体制而无法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倒启发了我,台湾的民主乱象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台湾两党的差异性太大,两党为了区别于对手,越发厘清,这样内耗的结果大大的消耗台湾了的力量)。
据小民个人的通俗理解,在一个国家当中,左派政党上台注重公平,右派政党上台则注重自由,这使得国家的总体策略摇摆不定,也就无从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国为什么被视为美国最大的竞争者,正是因为中国在非普选的体制下采取了精英治国与中央集权的模式,执政者不需要将资源耗费在防止政权轮替的方面,可以为这个国家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总体思路,并且可以用强力的方式推动一些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措施得以高效的实施,在没有政党内耗的情况下,政府的动员能力被发挥到了极致,可以比其它的国家更容易的实现既定目标,这是任何一个实施西式民主的国家都比较难实现的,这使得中国有着极高的国家效率,因而也就成为美国不喜欢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面解析了为什么美国可以是超级大国,为什么可以称霸全球,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美国无法建起一套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国际新秩序,这是因为美国试图改变多元化的世界秩序,试图用一元化的西方文明来替代所有的其它文明显然是极其不现实的。
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美国显然高估了西方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至少有三点却是美国所忽视或者说不愿意承认的:
一、西方文明不是解决一切国际国内问题的灵丹妙药。非但不是灵丹妙药,反而有可能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推手,比如,民族自决权的滥用及其恶劣的示范作用就将许多国家引入到国家分裂政局动荡的局面。
二、其它文明缺乏对西方文明的好感。西方文明的代表国家在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与殖民,直接埋下了诸如巴以冲突、印巴问题的祸根,反过来再以西方文明的面也来教育这些国家,显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其它文明在生死存亡关口的本能反击。西方文明缺乏宽容性与包容性,以取代其它文明出现的姿态自然会导致其它文明本能的强烈反击。
正是因为美国对文明之间冲突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这种战略性的错误导致美国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主要对手有三个:中国、俄国、根植于伊斯兰国家的恐怖主义。对于这三个对手,美国采取了种种措施,除了直接的干涉交锋之外,还采取了扶持第三方势力进行牵制的手段:对于中国,美国用日本与中国的台湾去制约;对于俄国,美国用欧洲及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及格鲁吉亚等)进行制约;对于根植于伊斯兰国家的恐怖主义,美国一方面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与伊拉克,筹划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另一方面用以色列来制约整个伊斯兰世界。美国的这三个对手刚刚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明,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主导的文明)、东正文明、伊斯兰文明,美国要建立起一种完全由西方文明主导的国际秩序,就不可能避免要与这些国家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只要美国不改变建立这种单一文明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战略,就会继续遇到更多更大的挑战,美国的世界警察就会当得更加辛苦。
正是因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在精神与文明层面缺乏包容性及协调性,导致美国无法建立起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国际秩序,美国在维持这种秩序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建立这种秩序所付出的代价。很典型的例子,美国可以很容易的占领阿富汗与伊拉克,但是要在这两个国家实现美国的最终的目的却似乎是遥遥遥无期。
事实上,二战之后,无论是在朝鲜、越南、古巴、伊朗、索马里,甚至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与伊拉克,强大的美国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美国几十年的不停的军事干预的直接结果就是为自己培养了一个非对称的强大对手—“恐怖主义”,911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美国建立一元化全球秩序的力度,但是并没有让美国痛定思痛,认真反省,反而加剧了一元化的西方文明与同样一元化的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这两种文明的冲突在短期之内没有缓和的迹象,就会一直制约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完全实现。
介绍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那么,美国对于中国采取的又是什么样的战略呢?
首先,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与全球战略基本一致的,中国本身具备成为与美国同量级超级强国的潜力,再加上在文明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截然不同导致美国必然视中国为其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美国一直不曾放弃制约中国发展及在政治层面促进中国演变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实施全面围堵策略,在经济上试图打压中国经济发展,在政治层面则继续用人权及民主之类的借口攻击中国,美国不希望中国可以获得与自己同份量的国际地位。
其次,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有一定的矛盾性,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处于一种相对不清晰的状态,这种矛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美国既怕中国强大,也怕中国变成一盘散沙。中国如果强大了,自然会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影响到美国的整体利益;同样,如果中国陷入动荡局面,将会对整个世界格局造成负面影响,既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也会影响到美国的政治利益。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霸权地位,美国既想反华,又怕反华。美国如果不采取反华的策略,就使得中国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同样,如果采取反华的战略将会把中国塑造成一个真正的敌人而非只是竞争者,美国已经数次领教过与中国发生直接交锋的代价,美国无法承担与全球1/5人口对抗的结果。
最后,美国并不视中国为最具现实威胁的对手。在美国的眼里,俄罗斯才是最具现实威胁的对手,以内敛中庸为标签缺乏全球称霸野心的中国显然比俄罗斯理容易打交道。在中国的发展的过程当中,美国会想尽一切办法制约中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压制中国,但是美国并没有真正将中国推向敌对方的打算,美国的务实主义使得他们还是希望从中国获得更多大的利益,举个具体例子,美国目前极力要求欧盟不要解除对华禁运,但是一旦欧洲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美国有可能在欧洲前面向中国出口武器,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跟钱过不去。
初步分析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对华战略,我们再来看中国的应对策略,小民对之方面的建议如下:
第一,美国是世界霸主,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及外交实力,中国与美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美国不是“纸老虎”,不要轻视美国,中国应该注重与美国的对话与交流,在不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方面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及全面交锋;
第二,国性本恶,世界上基本上没有愿意为他国家利益损害本国利益的国家,多是为本国利益而损害别国利益的国家,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对于中国而言,美国是一只“恶老虎”,中国的崛起势必动了美国的蛋糕,所以美国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遏制甚至破坏中国的崛起,对些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与实际准备,随时应对美国的挑战,避免出现美国所期望的局面;
第三,美国是受到广泛制约的大国,美国四处出击处处以武力解决问题为欠下了太多的债,虽然没有明确的国家级对手,但是无处不在的恐怖主义及地方抵抗力量牵制了美国的力量,美国在世界并不能为所欲为,在这一方面,美国是“纸老虎”,中国没有必要处处看美国的脸色,应该相信自己,以我为主,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决不让步与退缩,比如,中国可以学习美国制裁向伊朗等国出售武器的中国公司作法,同样也可以通过国内立法制裁向台湾军售的外国公司,在能源方面不必理会美国的立场,加强与伊朗、俄罗斯、非洲国家的能源联系,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美国并不是邪恶帝国,美国的以武力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及对单一国际体系的追求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动荡局势,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国的全球警察角色在某些方面对于维护整个世界的稳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弄清楚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在与美国交往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第五,推动多元化的全球战略应对美国的单元化全球战略,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建立,对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阿关系、中非关系以足够的重视,注意通过经济手段分化西方阵营,从而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谁为谁狂于2007年12月19日下午)
-----------------------------------------------------------------------------
● 评论十七:韩国的“文化掠夺”与中国应对策略
在谁为谁狂的环球时事评论帖【评论四:朝鲜半岛将走向何方】与【评论七:当今世界最自卑的国家】中,提及到了韩国对中国的“文化掠夺”,谁为谁狂还曾特别写下《牛逼是什么?(韩国版)》以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对韩国人某些行径的不满,有感于韩国对中国的“文化掠夺”愈演愈烈,特地写下本篇评论,与国观网友共同交流,希望能够找出一个合适的应对态度及应对之法。
我们先来看近年来韩国在文化方面一些为中国网友所广泛争议的表现:
韩国将由中国传入的“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韩国准备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韩国学者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并打算将汉字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针灸、《本草纲目》都属于韩国;
韩国有将汉服与祭孔大典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打算,孔子甚至被考证为是韩国人;
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韩国历史书称韩民族在迁徒中唤醒了中原的黄河文明和满洲的红山文明;
韩国将中国古代边疆政权的高句丽说成属于韩国历史与中国地位平等的古代政权;
韩国将中国的东北三省说成是韩国民族的历史舞台。
韩国将中国的浑天仪印到了新版的一万元韩币的背面,成了韩国人古代科技的成就;
韩国学者林均泽的《韩国史》,把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
韩国历史小说《蚩尤天皇》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韩国学者声称中国典籍《山海经》里的很多神话传说都源自韩国;
韩国企业声称“豆浆的发源地”是韩国;
……
因为涉及之处太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对于韩国的表现,可以套用中国的一个成语“馨竹难书”,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别的国家如此“掠夺”自然十分气愤,不过我们最佳的态度并不应该只是气愤,在愤怒之余更应该是静下心对韩国的这种表现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据此来制定一个正确的应对态度与应对方法。
认真分析韩国这几年以来对中国的“文化掠夺”表现,呈现如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掠夺内容呈现全面性。韩国对中国的文化掠夺由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凡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杰出之处,必定可以看到韩国人想据为己有的野心与无耻的嘴脸,我真担心照此下去,中国的四大发明都会被韩国“考证”成为韩国的四大发明,中华文明史最终被韩国整成韩国文明史;
第二,参与者呈现全员性。对于中国的“文化掠夺”上韩国是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在组织方面,有韩国政府机构、媒体、企业、历史研究机构、民间组织的参与;在人员上,有韩国官员、历史学者、作家、演员、普通民众等等。
第三,掠夺方式呈现多样性。只要可以掠夺中国的文化,韩国是不择手段的:申请世界遗产以期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发表歪曲史实的历史作品,拍摄并输出歪曲史实的影像作品,以扩大宣传;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及学术研讨会来壮大声势。
第四,掠夺手段呈现幼稚性。韩国对于中国的“文化掠夺”使用的手段是低劣而经不起推敲的,也就是说这种掠夺的后果并不可能得到国际性的承认,韩国的行为更多只是满足本国民族极端主义的需求,根本不敢经不起历史与的检验与科学的论证。
分析了韩国对中国的“文化掠夺”的特点,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韩国不择手段、不遗余力进行掠夺的原因与目的。
原因其实在前面的评论中已经提到过,韩国的整个历史都是韩国人的一场噩梦,韩国在古代史上是中国的属国,在近代史当中是日本的殖民地,在现代史中则受到美国的控制,整个朝鲜文明无法摆脱中华文明这个母体的影响,当韩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本国的经济腾飞成为发达国家之后,作为单一民族国家极度缺乏大国风范的韩国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本国在历史上备受周边大国控制在文明上完全受到中华文明影响的尴尬事实。
至于韩国对中国进行文华掠夺的目的,除了掩饰韩国国民的自卑之外,我们还要考虑韩国的政治野心及现实战略需要,一方面通过掠夺中华文明赋予本国同中国在文明上的平等地位,同中国争夺东方文明的主导权,从而为韩国的大国雄心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这种对于历史的歪曲也是为朝鲜半岛统一后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提供准备,将高句丽说成是韩国历史上的政权,将东北三省说成是韩国民族的历史舞台折射出的其实正是韩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扩张野心,韩国近年来在所谓“间岛”问题上的领土诉求已经对韩国的行为提供了佐证,韩国在中国的苏岩礁上的所作所为更是告诉我们这方面的情况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一个民族就如一个人一样,难免要有一自己的虚荣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当的,但是如果将本民族的自尊心建立在对其它民族的伤害与掠夺上面,那就是无耻的行径了,最近一段时间,我见过许多篇所谓国内“专家学者”建议要对韩国的行为宽容的文章,无一不要求中国人不要理会韩国的这些举动,当作笑谈即可,但是小民认为对于韩国的行径不能付诸笑谈,韩国人的民族性与国民性决定了他们属于那种登鼻子上脸的特性,苏岩礁就这样被他们弄成为韩国的“领土”,韩国的议员与民众还在拿中国的延边甚至长白山说事,如果我们就这样不讲原则一味宽容下去,宽容与冷漠被他们当作是退让与默认,就会越发会助长他们的野心。
所以,面对韩国近乎疯狂的“文化掠夺”行径,中国采取如何的态度与应该对措施就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小民认为,在对待韩国的“文化掠夺”方面,我们应该有如下的态度:
第一,认识到严峻性,韩国对中国的“文化掠夺”是有组织、有预谋、有行动的,不是“偶尔为之”,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果中国不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将会在中韩两国的文化交锋中进一步处于被动的地位,虽然韩国的“文化掠夺”短时间内很难获得国际性的承认,但是如果不加以阻止,一方面会慢慢成为既定事实而被国际所接受,另一方面会进一步助长韩国的极端民族义的膨胀,韩国会据此来提出对中国的领土要求,这会极大的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
第二,要有自信,不必妄自菲薄。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这种文明的中华属性不是韩国人搞一些小动作就可以改变的,韩国受中华文明影响的这一事实也不是韩国通过歪曲历史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大可不必像某些韩国那样上窜下跳,中国是大国,应该展示大国国民的风范。
第三,保持理性。要区分个别韩国人与机构的极端观点并不代表的韩国主流观点,我们不能因此将反对的板子落在全体韩国人的身上,我们没有必要像某些韩国学者与民众一样陷入癫狂的状态,没有必要随韩国的不理智行为起舞。我们也要理性看待韩国的“文化掠夺”行为,世界遗产采取的是属地保护原则,就是说自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在国可以申请管理及保护,类似“江陵端午祭”与“韩国祭孔大典”这一类的非特质文化形式虽然由中国传入,但是在韩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因此韩国有申请的权利,我们没有必要指责,韩国将这些源自中国的文化形式申请为世界遗产,从侧面的角度说明了中华文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我们在这里不能容忍的应该是韩国某些学者将孔子考证成韩国人这样的卑劣行径。
第四,我们要进行反思。韩国有没有掠夺中国的文化且不说,韩国对文化的重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的,我们真正重视过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吗?韩国打算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韩国打算将源自中国“整体风水地理”申遗,中国又在做什么呢?除了对祖宗留下的遗产进行无原则的批判与与破坏性的开发之外,我们又做过多少建设性的工作?
第五,以实际行动进行还击。对于韩国的“文化掠夺”行为,中国不能停留在静观其变或民间抗议的立场上,而是要采取行动,进行全面而坚决的反击,必须要让韩国明白这种放肆掠夺的后果所要付出的代价,韩国不是德国,更不是美国,中国可以对美国退让,可以对德国宽容,但是不应该对每年从中国获得数百亿美元贸易顺差靠中国市场实现经济腾飞却又不断伤害中国的韩国有半点退让之处。事实上,中国对韩国已经在采取了措施,比如执政当局已经给中韩之间的领土“争议”定了调子,那就是“中韩之间没有领土争端”(事实上也是如此),韩国显然没有勇气对此提出异议,简单的一句话已然给韩国加了一个紧箍咒,如果韩国敢将议员与民间的“领土诉求”提交到政府层面,那就是韩国在主动挑起领土争端,恐怕韩国还承担不起侵略中国领土的后果。
有点偏题了,我们再说回来,面对韩国的“文化掠夺”,我们必定是要采取相关措施的,小民建议如下:
第一,重视本国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工作,不要给韩国以可趁之机。对于遗产的保护不能只是通过申请世界遗产的方式来保护,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凯恩斯决议》修订的决议草案,每个国家每年可申报两项,但其中至少有一项为自然遗产。中国是大国,目前已经列入申请世界遗产准备目录的项目超过一百项,就是说即便现在起不再增加新的项目,要将这些遗产全部申请成功也需要五十年的时间(在这一方面,对于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份大小的韩国显然有利的)。因此,对于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要进行全方位保护,比如充分利用现在已经设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二,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改变那种只为经济利益只为发展旅游业而推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法,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上升到传播中华文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宣传的范围不要限于国内,而要面向全球,比如中国完全可以像建立孔子学院那样设立一笔政府基金专门用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通过全球巡展或专题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邀请各国研究学者前往中国实地研究与考察,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因为我们的不作为而让韩国有机可趁。
第三,有理有据,对韩国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还击。韩国对中国在高句丽问题、印刷术、中国神话、中医、汉字、史前文明等领域的“文化掠夺”完全缺乏史实依据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没有必要与韩国人对骂,中国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列出详尽的史实依据告诉韩国人为什么这些为什么是中国的而非韩国的。中国应该加大中华文明对于朝鲜半岛影响的研究,从根源上斩断韩国对东亚文明的非份之想。比如,韩国与中国就高句丽展开争论,我们一方面继续公布各种高句丽只是中国地方政权与韩国不是传承关系的各种论证,同时我们可以将关注点推到高句丽之前的箕子朝鲜及汉四郡时代,让韩国人明白朝鲜半岛的文明史是如何开启的,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之上又是如何完全处于中国的统治与影响之下的。韩国要将中国的说成是韩国的难上加难,只能胡骗滥造胡搅蛮缠,中国要说明韩国的如何来自中国则是有理有据,随手拈来。
第四,联手日本,共同对付韩国。被韩国“文化掠夺”的苦主不只是中国,还有日本,日本是乐于承认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及对日本的影响的,因此中国可以推动在各个层面上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共同反击韩国的无赖行为,在东亚范围内孤立韩国的无耻掠夺行为。
第五,应该加强对进口韩国影视文学作品的审查,凡是出现歪曲与中国相关历史的内容应该禁止这些作品进入中国,避免在客观上为韩国的“文化掠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充满民族自大与歪曲历史情节的韩国电影、电视剧、书籍等作品就留给韩国自己享用吧。(谁为谁狂于2007年12月22日晚上)
-----------------------------------------------------------------------------
● 评论十八: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谈谈回暖的中日关系
最近的国内热点是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其实大国领导人访问中国今年共有三出,另两出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及法国总统萨科齐:默克尔的“价值外交式”访问延续了中德之间的不信任导致中德关系进入冬天;萨科齐的“利益外交式”访问则延续了中法之间的合作关系;与他们访问不同的是,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的访问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访问,这次为期四天的访问标志着中日关系在经历多年的政冷经热的局面之后正在向政热经热方面迈进,于是写下这个评论,谈一下小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在前面的评论中,我提及到了中日之间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历史问题,一是台湾问题,一是钓鱼岛及东海争议,这三个问题就是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中日关系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即使有改善,也可能会有出现摇摆的时候,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看到的事实的是,随着福田康夫的成功访华及明年春天胡总对日本的访问,中日关系显然已经进入到了“蜜月期”的阶段,无论将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变化,目前的中日关系回暖至少是一种双方都乐见的双赢选择。
在分析中日回暖究竟为什么是双赢选择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之前中日关系多年处于一种政冷的局面?许多网友可能认为,中日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日本在对侵略历史方面的歪曲态度导致中国缺乏对日本信任的基础,事实没有这么简单。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的强烈抗议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为中日关系改善制造障碍的时间段,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开始获得全球范围内影响的时期,我们可以认为,小泉纯一郎的做法其实代表了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抵制心态,日本就在中国的旁边,对于中国的崛起他们最先有切身的体会,所以首先是日本在政治上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接下来当然就是德国了),但是在经济上又不能摆脱对中国市场的需要与依赖,于是在历史问题做手脚成为了日本“最适合”的选择,在这样的局面下政冷经热就成中日关系的必然要进入的一种局面。
如同我在前面对中国各种对外关系评论的那样,世界大国之间的交往其实都是建立在尽力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天下熙熙,莫为利来;天下攘攘,莫为利往”,尤其是大国之间的交往,更是一种相互之间利益博弈。日本为什么要在小泉下台之后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非一定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洗心革面”了,也不代表日本会在东海问题上作出实质性让步,而是因为诸多战略需要所决定的,这些战略的前提是,日本已经认识到中国崛起不可逆转,当美国陷入到反恐的泥潭中全球影响开始下滑的时候,日本已经认识加强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日本如果与中国继续保持政冷的局面,必然要损害经热的现状,日本要想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就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小民分析日本改善对华关系的需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政治方面的需要。从小的方面来讲,福田想要借日中关系的改善为自己的执政加分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从大的方面讲,日本要获得全球性政治地位(比如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除了获得美国的支持之外,也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与配合,日本必须为自己的政治需求进行提前的布局,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已经有多少年了,但是美国并没有主日本获得全球性的政治地位,对于“入常”的执着及对于政治大国的渴望使得日本必须要考虑中国支持及合作重要性。
经济方面的需要。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以精明见长的日本当然能够认识到13亿人规模的中国市场对于日本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当世界发展以经济交流为主的阶段,当能源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未来的重要因素的时候,日本也认识到在国际能源领域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日本要保障自己的能源供应,指望日美安保体系来维护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显然遇到了大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取得与中国的合作,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同样,对于是中国而言,中日回暖对于显然也是一件极其利好的消息,中国崛起导致与西方传统大国的越来越多摩,这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弹性减少,特别是欧洲整体右转导致中国没有办法用中欧关系来平衡中美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主动作出对华关系的调整也使得中国“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中日关系的稳定与良性发展,使得中国获得了新的弹性空间,同时,中国成功地使日本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做了中国所希望的表态(这时回想陈水扁9月5日感谢日本政府没有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入联公投”),且不论美日的真实态度,至少在表面上对于台湾的“入联公投”及“台独”倾向敲响了警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是中国的榜样,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成为首先实现和平崛起的亚洲国家,这对于处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和平式崛起策略决定了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贸易大国保持一种和谐交往的关系,中日在环保、能源、技术、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日本对于中华文明的承认使得双方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不会出现类似中韩之间那样的冷点,这有助于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而中日关系的稳定有助于东亚局势的稳定,这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在对是中日关系的回暖表示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仍要对于中日关系的另一面保持清醒的认识,日本仍然是美国的最忠实的盟友,美日军事联盟仍然是对中国全球战略构成了最大的外来威胁,一旦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内局势发生大的动荡,日本的态度仍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这句话永远值得中国思考。(谁为谁狂于2007年12月29日)
-----------------------------------------------------------------------------
● 评论十九: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国2007的大国外交兼及2008年展望
2007年即将要过去了,似乎应该对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对外关系做一个综合评述,虽然有些自不量力,还是觉得有这个必要,作为这个评论帖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算为2007年的评论收个尾。
小民认为,与2006年处处高歌猛进相比,2007年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套用王朔的话来形容,那就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方面,对外关系在整体上保持了良性的发展:与日本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随着福田康夫的上台及访华,中日关系有望真正形成政热经热的良性互动局面;中俄关系平稳发展,双方进一步加大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与美国关系基本上保持稳定发展,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反“入联公投”的立场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关键作用表明中美有合作性的一面;中国通陆克文的上任使得中国可以对中澳关系有更好的展望;中非、中阿、中国与东盟关系虽然没有大的亮点,也维持了稳定发展局面;中印关系有所突破,双方的互动交流在向更好的方向的发展;中国的能源外交获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保证国家的能源供应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是2007年对外关系的一个亮点;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要知道,自上世界三十年代以来,第一次有国家做到这一点,经济的增长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定心丸。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情况:欧盟的整体右转恶化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德国总理默克尔所推动的价值外交导致两国关系进入低潮期其实只是整个欧盟因不愿意接受中国崛起而导致利益受损的集中性体现;中加关系继续处于恶化状态;中韩关系虽然在政府层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随着亲美日的李明博上台,中韩关系可能会面临到经热政冷局面的考验;中国出口商品的安全及质量问题成为中国外贸快速增长的替罪羊,经济问题开始成为政治问题,这也在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综上所述,2007年的中国对外关系基本还是处于良好的局面,局部的问题也属于小的枝节,影响不到中国继续拥抱世界,继续在世界上获得更大影响力的进程,当然我们也需要对诸如中德关系、中韩关系等次重要性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趣的是,中国的宗教分裂分子达赖在2007年里成为检验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试金石,我们可以从各国接见达赖的官员的层面及地点得出各国对中国的真正态度,从这点来看,要特别感谢达赖先生,虽然他已经不够资格与中央叫板,但是他还是体现出了对国家“有利”的一面,哪怕这种“有利”是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国人所不耻的。
纵观2007年,有三位大国的领导人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德国总理默克尔、加拿大总理夏巴与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前两者用宗教及民主这样幌子敌视中国,后者则有抱着美日大腿而忽略对韩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的可能性。
小民分析德国总理默克尔、加拿大总理夏巴与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这三个人(其实李明博对中国的态度还有待于就任后观察,如果他真是一个CEO型国家元首,想必他会明白最大的客户意味着什么的),发现了相似之处,这三个国家领袖均缺乏执政或与中国打交道经历,他们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对本国的影响力,所以他们采取的是抵制对抗或冷落中国的方式,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任何一个其它国家领导人无论到没有到过美国,无论有没有与美国打过交道,他们都了解美国的强大,决不会主动制造与美国的矛盾,挑战美国的尊严,而中国显然达不到这一点,所经许多时候都是一些国家的执政者在多次与中国打过交道之后(比如美国的克林顿、布什两任总统,上任之初对华政策与临近毕业之际都是有了大大的修正),才会明白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抵制、冷落或对抗永远都是下下之策,我相信默克尔、夏巴或者李明博最终都会意识到这一点。
正是因为上述情况的存在,中国才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国家的现状,我们仍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我们仍然有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太多的国内问题需要解决,认识到我们需要务实地做事而不是沉迷在大国崛起的旗帜下沾沾自喜;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弹性的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不要僵化地处理一些与中国不合作的国家的关系,对这样的国家,首先是要以争取为主,要通过坦诚地交流与沟通,将中国与各国的关系导入到正轨,当然,对于真正顽固坚持对抗与冷战思路的国家则需要用强硬的立场来回应,毕竟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底气与实力向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2008年就要来了,顺便聊几句对新一年的展望,无庸置疑,2008年将是中国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在这一年里有一个初步的标志性结果,中国可能在2008年开始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获得事实上的国际承认,体现在四个方面:
2008年,经过一年多的政治布局,中国的政改可能将真正开始启动(大部制及基层直选有可能开始得到落实),国家财政收的剧增(有能力)及贫富分化所导致来恶果(有认识)使得涉及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重大社会问题开始进入到实质解决阶段(有行动),这将使我们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这是崛起的中国最需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中国崛起最终的落脚点,这是小民希望并乐于看到的,为国家利益崛起,为民生而崛起,而不是为霸权而崛起;
2008的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契机,以中国举国办奥运的态势,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期待通过举办这种全球性的运动盛会向各国展示中国改革三十年的成果,获得最大程度的国际认可(对国家经济实力的承认),另一方面,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将不必担心西方国家用抵制奥运会方式杯葛中国,放心推动全球战略的实施;
也是在2008年,中国虽然会继续面临国内通货膨胀及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挑战,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中国在2008年将肯定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与第一贸易大国,中国投资开始像中国商品那样在全球布局,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还是在2008年,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完成,无论是国民党上台还是民进党继续执政,中央对台湾问题都将结束观望的态度,2008年的1月12日、3月22日、8月8日是3个最可能的结束时间点,台海问题开始向最终获得解决的方面发展,台湾问题对国家的制约将一步减少,国家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其它国际国内事务。
以上为个人对2007年的综评与对2008年的展望,与天涯观友共同讨论。值此2008年即将到来之际,也向关注本帖的各位版主及网友表示感谢,祝大家在2008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我们2008年见!(谁为谁狂于2007年12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