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一代斗士毛泽东●第二十一章 海峡风云

2009-12-13 13:16 伟人 ⁄ 共 694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解放台湾和东南沿海岛屿,实现祖国统一,这是中共领导人的一贯目标,也是毛泽东的一块心病。他从未放弃过这一目标,并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身处台湾的蒋介石也念念不忘“反攻大陆”。离大陆不远的大、小金门,大担、二担岛、马祖岛,一直炮火不断。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台湾海峡始终处于紧张的对峙中。

1949年末,华东野战军乘胜追击,积极制订攻台计划,准备投入全部兵力共12个军参加攻台。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当时设想投入50万部队用于渡海攻台,分两次运送。

然而,要实现这一登陆作战的设想,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渡海船只;二是海空军掩护问题还没解决。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但当战场推至东南沿海的岛屿时,境况就变了。金门岛与福建厦门隔海相望,这是一个难以砸碎的硬碰硬。解放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被国民党的胡烈将军率部击败。此后,共产党加强了水上练兵,在内陆承受训练士兵游泳。但是,血吸虫病使这项计划受阻。因为凡在内陆进行水上练兵的地方,都有血吸虫病发生,大批士兵丧失战斗力。

台湾距大陆最近距离也在80海里以上,平均距离则有100多海里。而解放军当时拥有的船只时速大多只有六、七海里,向台湾航渡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庞大的船队一旦没有夜幕遮蔽,完全暴露在海面上必然会遭到国民党海空军的全力拦截攻击,若没有海空军作掩护的船队必将遭受极惨重的损失,根本不可能达到登陆成功的目的。因此,有了渡海船只后,还必须建成一支能够较敌方具有优势的海空军,才能保证台湾战役这种规模的渡海作战的胜利。

但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于是,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苏联“老大哥”。他提出了一个渡海和建立空军的设想:“我们必须准备好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海军及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仍可以考虑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即苏联)学习6个月至8个月,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支攻击部队,掩护渡海……”

从1949年8月至10月,中苏两国政府通过反复协商达成协议: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校,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帮助培训飞行员工作。

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相比之下,海军建设比空军建设更为艰难,当时,解放军缴获的舰艇共183艘,总吨位4.3万吨,占国民党海军军舰总吨位的1/4,12月,中央军委任命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为海军司令员。

1950年2月,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将苏联对华3亿美元的贷款的1.5亿美元用于购买海军装备。

此前,人民解放军进攻金门岛失利,先期到达的9000余人,除部分被俘外,大都死亡。负责此次战役的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因此受到严厉批评。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时提出了“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当前任务。会上,毛泽东决定解放台湾战役由粟裕指挥。

正当中共忙于调兵遣将,积极准备渡海攻台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马上以此为借口出兵台湾,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派第七舰队驶向台湾,阻止共产党从大陆进攻台湾。毛泽东发出号召:“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形势的变化,使毛泽东作出1951年不打台湾,待1952年看情况再作决定。随后,人民解放军停止了攻击金门和沿海其他岛屿。

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空军,麦克阿瑟又预料人民解放军会对台湾海峡进攻,在那里已做了充分准备,只等着“共军”来钻他的“圈套”。麦克阿瑟发誓说:“如果赤色中国愚蠢地进攻那个岛屿,他将火速赶去指挥。”他甚至说:“我每个夜晚都祈祷赤色中国能够这样做,我常常是跪下来在那里祈祷。”

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进攻金门诸岛才放到议事日程。加之,1953年年底,解放军已拥有飞机3080余架,战斗实力已跃居当时世界空军的第三位。但由于海军建设起色不大,毛泽东只好决定暂缓进攻金门。

1954年9月,美国与台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中共决定对金门实施较大规模的惩罚性炮击。人民解放军150门重炮对大、小金门,大担、二担岛进行几次猛烈的炮击。这种炮击一直到第二年。

“全民皆兵”成为大跃进的一个主要口号。毛泽东在1958年9月发布命令:每个人民公社都要发展自己的民兵队伍,每个省都必须生产轻武器、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和轻型迫击炮。

毛泽东在1958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台湾向我们开炮很好嘛,否则我们的民兵也不会这么快就组织起来了,对台湾海峡危机的这一评论就好象说生病是好事,因为它使医生能够显示其医术一样。

1958年,中国要求苏联数量相当大的军事援助,这些军援包括飞机、远程大炮和空军顾问。他们要对台湾的蒋介石采取军事行动。

是年,美国出兵黎巴嫩,得到美国武装干涉中东的消息后,毛泽东当即作出了对金门诸岛实施大规模炮击的决策。对毛泽东来说,炮击金门,不仅是一项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一项政治活动,同时还是一项外交行动、一项宣传行动。正因为这是一次极为复杂而又特殊的行动,毛泽东自始至终亲自筹划并直接指挥了这次活动。

当时中苏两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中苏关系出现阴影,加之国内又正掀起了“超英赶美”为目标的大跃进运动。

面对美国在中东和台湾的行动,毛泽东强调它是“纸老虎”,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同它斗争,并以此向习惯以“老子党”自居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显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独立自主态度。

1958年7月18日夜,北京城华灯初上。游行队伍中的有心人发现,那个时代最高级轿车“吉斯”、“吉姆”一辆接一辆驰过长安街,驶进了中南海。

怀仁堂,灯火辉煌,中央军委在此召开紧急扩大会议。

彭德怀、林彪、贺龙、徐向前、聂荣臻、陈毅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大将,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上将,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等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批曾经翻江倒海叱咤风云,如今构成了中国军队最高统帅部的著名将领齐集一堂。一片草绿色和那一颗颗点缀其间的耀目的帅星、将星,渲染着这里重大、紧迫、严肃的气氛。所有的“戎装”都目不旁视地注视着唯一一个着浅色中山服的“老百姓”,他,就是坚决拒绝接受大元帅衔,但中国军队指挥大权始终牢牢在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毛泽东动作缓缓却是用力地划燃一根火柴,点烟,深深吸入,扫视一下会场,开宗明义宣布:现在开会。大家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

瞬间,会议室内鸦雀无声,空气凝结只听见吊扇旋转的嗡嗡声,历经百战熟知战争为何物的高级将领们立刻在心头称出了毛泽东最后四个字的千钧分量。

自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后,历史便一次又一次印证了毛泽东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没有人怀疑他所做决定的正确性,人们的眼神是在互相探询:既然中央和主席决心已下,炮击的军事和政治的目标是什么?实现的条件究竟如何?

毕竟,这是极有可能导致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力和最庞大核武库的美国再度对阵、较量的重大军事行动啊:

确实,换一个人,也许1958年便不会有让世界瞠目结舌的“炮打金门”。问题是,与生俱来不信邪不怕鬼的毛泽东,这一遭就是要针锋相对对着干,打一个样儿给他美国人看的。毛泽东继续讲话,着眼点仍是美国。

“为了达到侵略别国的目的,美国到处打着反共的招牌,这是他的侵略本质决定的,它是一只凶恶的真老虎,也是虚弱的、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但在远东、台湾地区,美国有着海空优势,是否会卷入,值得考虑,我们要有所准备,他来打我们怎么办?局部战争会引起大规模冲突。”

“我们的主要作战对象是蒋介石,尽量不与美正面冲突,因此,我们的海空军不出公海作战,并要防止误击美机、美舰,既不示弱,也不主动惹事。”

“以中央军委名义发个电报,命令各大军区立即进入紧急战备,把作战任务下达给福州军区和海军、空军、炮兵,越快越好。”

“最迟应于7月25日之前,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第一次炮击几万发炮弹,以后每天打1000发,准备先打三个月。以后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

这一天的军委扩大会议,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亲自决策和部署重大战争行动。一篇洋洋洒洒的开场白,已经明晰简要勾勒出他的战略意图和战术原则。而他常胜的奥妙和指挥的精髓从来是在战略上藐视故人,面对强故,敢于应战,不退缩,不手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谨慎从事,量力而行,知己知彼,不打无把握之仗。如果把他此次作战的战略战术概括为“通过打蒋而打美;既要打疼蒋又要避免与美直接作战”,可以想象,掌握好其中的“度”是达成目的的关键,而这个“度”之中,又隐含着多少驾驭大势的高超技艺和有声有色的戏剧性啊!正因为如此,“炮击金

门”作为一篇相当奇特玄妙的大文章,为毛泽东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亦成为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颇具研讨价值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讲毕,起身告辞。

也有人提出,打上三个月以后再做什么?毛泽东没有讲。按照逻辑,炮击即便不是解放台湾、澎湖的序曲,起码也是拿下金门、马祖的前奏。待到了炮击正式展开,今天在座的许多将领才逐渐理解,毛泽东的“只打炮、不登陆”背后,原来还有一些更为深层和久远的谋划和思考。

1958年7月,毛泽东写信给彭德怀、黄克诚:“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这个主意,你们看如何?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如彼来攻,等几天,考虑明白,再作攻击。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较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必须坚持。如你们同意请将信电告叶飞,过细考虑一下,以其意见见告。”

炮击金门的序幕是空战,在持续半个月的空战后,8月上旬,地面炮兵全部进入了阵地。海军130岸炮部署在厦门对岸角尾。炮兵阵地从角尾到厦门、大嶝、小嶝,到泉州湾的围头,呈半圆形,长达30多公里。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都在我远程火炮的射程之内,一切准备好了,只等待北京来命令。

毛泽东决定大规模炮击金门,是不是就要解放金门、马祖呢?当时,包括福建前线我军指挥员,还有台湾蒋介石,包括美国艾森豪威尔在内,都没有搞清楚。

8月23日,开始“金门炮战”,从一开始,毛泽东就将炮打金门当作一个筹码,以调节中东、中美、苏美之间的关系。毛泽东作出炮打金门的决定,只是为了观察美国的反应。

为试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以及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什么程度。毛泽东命令炮兵:只打蒋般不打美舰。

被西方记者称之为“恶作剧”的金门炮战,就像开玩笑一样,突然开始。连续44天猛烈炮击以后,1958年10月6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广播站传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停火一周的消息,使台湾海峡两岸的军民乃至世界舆论都大感意外。12日,再宣布停火两周,但没有到一个星期,因美国杜勒斯访台,又恢复炮击。10月25日以后,改成单日炮击,双日停火。从这时起,炮击金门进入一个打打停停的阶段,作战完全变成一场地地道道的政治战。

毛泽东实行牵制美国战略力量的“绞索政策”,留下金门、马祖,可以套住美国,使它在战略上难以脱身。之后,毛泽东作出了“单日打,双日停”的决策,达到收放自如的目的。毛泽东并不想进攻台湾,即使金门和马祖也并不想以武力占取。他说:“金门和马祖是我们和台湾联结起来的两个点,没有这两个点,台湾同我们可就没有联络了,一个人不都有两只手吗?金门、马祖就是我们的两只手,用来拉住台湾,不让它跑掉。这两个小岛,又是个指挥棒,你看怪不怪,可以用它指挥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让他们明白无法束缚中国”。

中共旷日持久的炮战,美国积极支援蒋介石。当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炮火彻底摧毁了金门岛上的设施,并且解放了其中一个岛。可是,正当部队能够跨过海峡去占领那些岛屿的时候,部队突然接到停止进攻的命令。

事后,当赫鲁晓夫向毛泽东提出:“你们为什么在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停下来呢?”这个疑问时,毛泽东只是笼统答道:“我们心中有数。”他继续说:“我们只是想显示一下我们的潜力,我们不希望蒋介石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想让他呆在我们够得着的地方,让他呆在金门、马祖,我们就能以空军和岸上大炮来打他。如果我们占领了这些岛屿,我们就会失去想叫他什么时候不舒服就什么时候让他不舒服的能力。”

毛泽东坦率地承认:是他而不是蒋介石引起金门和马祖的危机。他轻描淡写地称这次冒险只不过是“开了几炮”。他其实并不想打一场战争,他说:“我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毛泽东说:“苏联就是想控制中国,想捆住我们的手脚,真是痴人说梦,要和我们建立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这简直是妄想。你让我们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难道我们自己家里的事,你也要管吗?至于公社,我们试一试,也不可以吗?我最后同他说,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现阶段就照我说的办法搞,台湾问题,最近就可以有眉目,公社我们试定了。”

有一次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赫鲁晓夫自不量力,你不是要同美国拉关系吗?好,我们放炮庆祝。这些炮弹留久了,就没有用处,不放炮庆祝一下,做什么用?美国最好插手进来,在福建什么地方放一颗原子弹,炸死了一两千万人,看你赫鲁晓夫怎么说。我们有些同志就是糊涂,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准备渡过海峡打台湾,我是不赞成打过去,放在那里,是个压力,内部就会好,这个压力没有了,内部就会闹起来。”

1955年1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将帮助中国和东欧四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到1957年前后,中共又是急不可待地想利用苏联在核技术方面的援助,制造出自己的核武器。1957年5月,中国成立了原子能研究所。

毛泽东对所取得的这一进展兴奋不已,这是无疑的,因为这将缩短中国的核武器需要的时间。但是,考虑到它的现有威力及其直接作用,毛泽东又显得急躁不安,这就是毛泽东的性格。

1957年8月,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颗洲际弹道导弹。10月4日又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毛泽东有些按捺不住兴奋心情,毛泽东断言:苏联为共产主义世界有着决策性的战略优势,并希望中国能利用这一技术。带着这样的想法和期望,毛泽东第二次离京赴莫斯科。到达莫斯科后,他赞颂了苏联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对苏联过去所给予中国的援助表示感谢。他还宣告:“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

接着苏联刚好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毛泽东评说,两颗卫星的发射上天标志着一个新的转折点。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已不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他在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会议上发言,提出并发表了他的论断:东西方力量对比已发生变化,这就为共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发言中,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关于世界形势已变得有利于单个国家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断提出质疑。他坚持认为:共产党不应该被单纯地通过议会道路夺取政权,束缚手脚。在他看来,在这条道路的某些阶段,肯定会受到反扑,因而有必要用武力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维护它的军队。

毛泽东没能使苏联领导人相信他的诊断的正确,他的军事代表团也没有获得新的重要军事援助的承诺。

后来的发展证实,双方都固执己见。苏联领导人依旧认为:局部战争有导致更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毛泽东则认为,通过鼓励和支持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解放战争,就必将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胜利。

毛泽东从苏联回国后,仍然认为中国的解放战争还未结束。

1958年5月起的八个星期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8月,赫鲁晓夫和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进行短暂访华。8月24日,中共炮击金门岛国民党守军及其救援的军舰,从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炮击近海岛屿的时期。

赫鲁晓夫的8月访华,也许就是为了阻止毛泽东制造台湾海峡争斗。五年后,中共在一个声明中断言:1958年,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目的在于将中国置于苏联的军事控制下。他就想封锁中国海岸,提出搞共同舰队。

不管怎样,正如中共后来指出的那样,1959年6月29日,苏联撕毁了1957年10月15日缔结的国际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及其制造的关技术数据。

1959年下旬赫鲁晓夫访问了美国,毛泽东对此非常不满。之后,赫访问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中国庆祝国庆的宴会上,赫鲁晓夫说:“点燃战火的人必将首先被战火所吞没。人民也不会理解,也决不支持这样行事的人。”

面对国际风云变化,毛泽东依然镇定自若。1961年,他写了一首诗《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原文博客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