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文章
中国人对“正”,有一种热情。中国的文字,常常被称为方块字,因为字形方方正正,每个字一般占据一个方形面积,体现稳重、端庄、周正之美;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四合院还是普通的住宅,四四方方,有着庄严、整齐、对称之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惯用“正”字来计票,这大概是因为“正”恰好是五笔,而且笔画简单。同时更重要的是,“正”蕴含了公平、公正之意,恰与投票的意旨相符。 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口,好像一个方形的城邑...
阅读全文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魏国,路过一家客店。店主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便决定离家追随他。没过几天,店主却折返回家,妻子十分不解,店主说:“他看上去一表人才,但一路上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我看他没什么学问,怕跟着他学不到东西,反而遭来祸害。”一年后,阳处父果然被杀了。这就是成语“华而不实”的故事。 小篆中,“实”字从宀从贯,“宀”象征房子,“贯”是用绳子穿捆货币,也可表钱的数量。“实”的字形表示珍宝...
阅读全文
《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孙悟空因打死了拦路妖怪而被唐僧撵走,六耳猕猴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还和真悟空大打出手。真假悟空从天上杀到地下,菩萨、玉帝、地藏王皆分辨不出,最后还是如来佛祖识破六耳猕猴真身,并用金钵盂将其罩住,此事最终才得以解决。 “真”是源自道家的一个概念,《说文解字》说:“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道家把淳养本性、修真得道的仙人称为真人、真君,如神话故事《西游...
阅读全文
你知道为什么“想”字能与作为动物的“象”字组合成一个词语“想象”吗?《韩非子·解老》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在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末年,中原地区很少有人能见到活象,人们只好从获得的象骨、听到的传说中来想象大象生时的形态,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常用的“想象”一词。 《说文解字》中说:“想,翼思也。从心,相声。”翼是希冀,想字上面的相表音,下面的心表意,本义是...
阅读全文
历史上有许多与梦相关的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庄周梦蝶”。庄子有一天酣然入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醒来后,他提出了一个哲学难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故事以奇幻写哲思,体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让我们看到人心的自由自在、空灵写意。 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做梦的现象,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梦”字。因为梦是一种很抽象的体验,古人便用画的方法来...
阅读全文
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至诚就是“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 诚,从言成声。在古代汉语中诚与信可以互训,意义相通。因此《说文解字》中就说“诚,信也”,“信,诚也”。而在现代汉语中,诚与信也常常连用。相对于“信”侧重言语的真实和能守信约,“诚”更侧重于内心的真诚。诚的本义就是真实,不诡诈、不虚伪。 诚,是真心诚意。这首先表现在诚于己,诚于自己的内心、诚于自己的本性。孟子说“反身而诚”,强调...
阅读全文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这是王维写在自己为友人所作画像上的一首诗。诗中的识为认识之意。当时王维作画,友人方年少,如今年与时驰,已然老去。常言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王维深有感触,说现在认识了一些人,才知道友人有多好。 识,小篆字形从言戠声。一般认为,识(識)是戠加意符分化出来的形声字,因为戠做了偏旁,其意义便加意符言来表示,也就成了識。因此要理解识的本义,需要从戠上去理...
阅读全文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生离死别最伤人心,而人生相交一二知己,最是快乐。从来相知可喜,方才遇见,便可说山说水,千言万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相知,是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知是了解懂得之意。懂得自己的人就是知音、就是知己。知音知己向来难求,因此古人有千里觅相知之言,纵在千里之外,也愿意为知音知己翻山涉水而来。所以中国传统士人一直有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
阅读全文
2017-11-14 18:07 生活·感悟 ⁄ 共 1529字 暂无评论
古时候,饭菜里多点肉,就叫做“有油水”,吃得油水好些,穿得干净整洁一点,脸色红润一点,就是生活过得去了。人们还把占别人便宜叫做揩油、揩油水,《城南旧事》里的主人公曾说过:“我很喜欢妈生小孩,因为可以跟着揩油吃些什么。” 事实上,油水是古代水名,它从武陵孱陵西流出,最后注入长江。这也正是油的本义,金文中的油字就是水流的形状。因此,油油一词,在古代常常用来形容水流动之貌,比如《九叹》中说“江湘油油,长...
阅读全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诵已久。关于米,还有一则故事。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年因为关中大旱、江南涝灾,农业歉收,而颜真卿为官清廉,生活拮据,家中没有什么余粮,导致好几个月全家都喝粥过日子,而且连粥都快喝不起了,于是只好写信向同仁借米,这就是著名的《乞米帖》。 米的甲骨文字形,中间有一横,上下各有三点,各个点都像米粒之形。后来,中间的两点变成长竖,然后连在了一起,与最先的一横交叉,形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