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每日一字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件特殊的“工作服”:上衣缝了两个口袋,一个放公款,一个放私款。有一次他外出遇到小偷,私款被偷,公款还在。返回时,他本可以先用公款垫买车票,回去后再补上,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收好公款,徒步走了回去。可见,在他心里,公与私是泾渭分明的。 私字古同厶,字形来源于古代的绳套文化。古人狩猎时,常常会安置绳套来捕获猎物,谁安置的绳套,捕获的猎物就属于谁,甲骨文的“私”就是画了个...
阅读全文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了一个“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故事: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这才开始阅读家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莹莹烛火之光,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境界。 甲骨文的公是“瓮”字的雏形,小口大腹尖底,像一个土陶烧制的巨型酒坛子。古时人们常围在瓮旁取酒共饮,瓮中之酒为大家所共享,因此“公”便有了...
阅读全文
马致远的元曲《陈抟高卧》第三折中,主人公陈抟有这样一句唱词: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直睡的陵迁谷变,石烂松枯,斗转星移。斗转星移,斗指北斗,北斗转向,众星移位,意思是表示时序变迁,光阴流逝。 了解斗,就需要了解两个字:斗和鬥。 斗,读dǒu,甲骨文字形像是一种有柄的量器,本义是十升为斗的斗。古代酌酒也用斗,名为酒斗,故将天上排列着的形状像斗的七颗星星叫做北斗七星。 鬥,读d...
阅读全文
2017-10-26 16:50 生活·感悟 ⁄ 共 1430字 暂无评论
《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姑娘的形象,晴雯是其中光彩照人的一个。说到晴雯,人们往往会可惜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不因为自己是丫鬟就自轻自贱、卑躬屈膝,而是性情刚毅正直,嫉恶如仇。正是因为“不认命”,她才成为人们心中那个“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可爱女子。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命”“令”字形相同,上面的三角形像屋顶或伞盖的形状,下面是一个坐着的人,会意为人跽跪着接受命令。因此,命的本义就是命令,含有差遣、指示等...
阅读全文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王听说赵国得到了宝玉和氏璧后,表示愿以15城相换。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被秦王欺骗,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临行时蔺相如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他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便用计将璧夺回,完好送回赵国。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大义英勇赞赏有加。 “使”字甲骨文字形与“吏”字相同,...
阅读全文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记录了远古人民瑰丽的幻想,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愿望,主人公常常是神或者神化了的人物。 神,《说文解字》言“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字从示从申,从示的字,一般都与祭祀、鬼神有关,申,甲骨文字象闪电之形,代表天神,神的本义,即为天神、神灵。 人类思维认识的能力,是从少...
阅读全文
2017-10-23 16:47 生活·感悟 ⁄ 共 1094字 暂无评论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为鬼,物老成精,于是各朝各代的小说里,就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狐鬼精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白骨精擅长变化,曾变成少妇、老妇人、老公公,试图骗取唐僧信任从而骗走唐僧,结果被孙悟空一一识破,三次被打。有坏的“精”,也有好的“精”,《聊斋志异》中所叙写的狐鬼精魅,比如香獐子精花姑子,鹦鹉精阿英,鼠精阿纤等等,其形象就大多是美的、善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吸天地之精华;...
阅读全文
孔子有一弟子,名叫原宪,是古代清高贫寒之士。原宪家贫,以草覆舍,桑条为枢,蓬作门扉,破瓮为牖,遇上下雨天,便上面漏水,下面湿滑,但原宪却依然端端正正坐在那弹琴唱歌。有一天,子贡驾着大马,“中绀而表素”,穿着暗红色的衣服,外罩白色的外套,衣着整齐,仪表堂堂,前去看望原宪。原宪则戴着破了的帽子、穿着破了的鞋,于是子贡问是不是得了病,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我这只是贫困,而不是生病。子...
阅读全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述了韩信“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故事:韩信在率领汉军攻打赵国时,在己方与赵军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兵出奇招,派一小分队趁赵军不备,将赵营中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赤红色的旗帜,令作战而归的赵兵军心大乱,从而以几万精兵成功打败了赵国二十万大军。可以看出,一面旗帜的力量,有时远远胜于千军万马。 帜,小篆字形左边是“巾”,意为绸布,右边是“戠”,代表标识。《说文解字》中说:“帜,旌旗之属”,...
阅读全文
“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这是长篇小说《红岩》里描述“绣红旗”的一幕。被关在渣滓洞里的女战士们,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不已,也想绣一面国旗。她们没有见过五星红旗,只好凭着想象绣。这面不像五星红旗的“五星红旗”,给了她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旗的甲骨文字形像树杆上飞舞的飘带,金文字形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