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使: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17-10-25 16:49 生活·感悟 ⁄ 共 162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王听说赵国得到了宝玉和氏璧后,表示愿以15城相换。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被秦王欺骗,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临行时蔺相如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他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便用计将璧夺回,完好送回赵国。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大义英勇赞赏有加。

“使”字甲骨文字形与“吏”字相同,《说文解字》中说:“使,伶也”,伶即令,表示命令、指令。使字造字本义为身负重大使命的特派官员,而后引申出出使、派遣、支使之义,如《论语》中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的是君主治理国家应节省开支并爱护百姓,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安排百姓为国劳作。

翻阅史书,我们曾与很多优秀的外交家相遇,他们文韬武略、能屈能伸,于纵横捭阖间尽显智慧。不过在古代,他们更多被称为使者。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中,曾经产生过不少英雄,他们横刀立马,为了维护民族、国家利益而冲锋陷阵。然而在民族不断融合的大进程大背景下,同样值得纪念的,还有那些为促进国家、民族间交流、交融而做出和平贡献的使者们,他们将干戈化为玉帛,润物无声地惠及了人民,惠及了千年之后的今天。有时靠刀剑厮杀都难以解决的纷争,也许凭借一次谈判、一条丝绸之路、一段茶马古道,就化解了血脉偾张的敌视。春秋战国时期,唐雎不辱使命、烛之武智退秦师、毛遂自荐促成楚赵联合,“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丝绸之路上,张骞的开拓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连在了一起,而后,巾帼不让须眉的冯嫽、北海边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弃笔从戎的班超,数不清的使者行走于漫漫丝路,为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国家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说文解字》中将“命”字解释为“使也”,的确,肩负使命的不仅是使者,每个人都会面临“天降大任”,每一条“生命”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的。一个人是努力开发自己、贡献世间,还是潦草度日、得过且过,这与心中是否具有使命感有关。孔子自述平生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把学习传道和克己复礼作为毕生使命而以生命践行之,所以老来回味时,纵然这一生有过从政失意、颠沛流离的狼狈,有过不得不远走他乡寻道远方的艰难,但是仍然感觉是度过了连岁月忽已晚、人生忽已老都没有察觉的欣然一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使命,就是那个让生命因为有了至高无上的责任与沉甸甸的担当而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个让我们回首这一生时感到无愧于心的东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以这段话自策、自警、自勉,宁肯放弃生命也不愿放下使命:有如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有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如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有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了近代,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总能看到无数人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知难勇进,发奋拼搏,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乃至热血和生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百折不挠、奋勇无前的勇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担当,这就是使命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承担起职责和使命接续努力,需要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中国故事连珠成串,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迈进。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一个越过了重重考验的伟大民族正奋发前行,亿万意气风发的中华儿女在勾勒着未来的美好篇章,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胸怀激荡的使命?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