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行者,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孙悟空,或是《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其实,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塑造过一位上古行者的鲜活形象——执杖奔行于大野、与日逐走的夸父。
“行”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音字,看到它,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行走,但它的本义并非如此。甲骨文中“行”写作
像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尔雅》中解释为:“行,道也”,行的本义是指道路,读“háng”。《诗经》中写:“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意思是姑娘们手提漂亮的筐子,走在小路上。
有路的地方就有人来人往,路两边正是做买卖的好地方,因此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被称为“行”了,如银行、粮行等。后来,行的范畴逐渐扩大,被用来指代由社会分工产生的各种行业,如农林牧渔业、手工业、纺织服饰业等,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今天,有些行业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仍可以从史籍对它们的记载中一窥古代社会恢弘的生活场景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
道路是供人行走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由此,行便有了行走之意,读“xíng”。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能直立行走。从呱呱坠地、手脚并用爬行到脚踏实地、顶天立地行于天下,人的一生都在行走。即便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有了代步工具,但双脚行走的意义从未改变:生活在脚下,是由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从古至今,有太多的先贤放弃安逸的生活,带着对真知的向往,毅然踏上漫漫长路。他们在行走中看风景,在行走中思考感悟,在行走中遇见别人,最终和自己遇见。司马迁二十岁时就开始周游各地,“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些经历不仅让他获得了许多从书中得不到的珍贵资料,也让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晚年能够承受巨大挫折而著《史记》,谁又能说与他年轻时行走的收获无关呢?行走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双脚扎扎实实踏在每一寸土地之上,在“登高望远以览江海”中得到力量,在山水跋涉中见证心灵的跋涉。或许这也是今天为什么会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原因吧。
“行走”的概念再扩大,“行”又引申出“行动、行为”之意。“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自古以来,我们就明白行之重要,更深知大道至简,而知易行难。子贡曾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君子要言行一致,行胜于言。为人如此,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历史告诉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一路走来,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实干苦干、接力奋斗。
“十字路口,君向何走。有道则行,无道难酬”。“行”既是生活中的大道纵横,也是我们踏出的每一步 。它告诉我们,想清楚该往哪里走后,就要勇敢迈步前进。而一个人只有选对了“行(háng)”,并且在“行(xíng)走”中提升能力、修炼品德,才真正值得别人夸一句“你真行”!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