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书:千钟粟 黄金屋 颜如玉

2017-08-16 22:28 生活·感悟 ⁄ 共 112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的构成作出了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就是六书。一般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基本,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从这里来看书这个字,可以发现它与文字是不可分割的。

书是一个形声字,繁体写作書,简体的书来源于草书的楷化。金文中的书,从聿,者声,聿为笔的初文,字形像是一只手拿着笔,表示书的本义与笔有关。《说文解字》言“书,箸也”,箸同著,书的本义也就是书写、记述之意。《说文解字》序又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文字书写于竹简帛书纸张之上,更为显明,更易保存,也更能广泛传播。古人有言,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最初的时候,人们用刀将文字刻于甲骨和钟鼎之上,这两者并不易于传播,使得掌握文字的只是少部分人,文化和思想也不能广泛流传。后来出现了简帛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于这些载体之上,这一现象才得到扭转。

因此,书这个字,一开始就与文字捆绑在一起,深深印刻着文字载体的流变痕迹,保留着文化与思想,并承载着文化和思想向着更大的群体、更宽阔的社会迈进。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之中,书又以书法的形式,显现出独特而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伴随着文字从甲骨文演进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聪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书法的艺术。她建立在中国文字独特的结构与丰富的内涵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脉,凝聚着几千年的深沉文化积淀。

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的创作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与学识修养相结合的。飞扬的笔墨,充斥着饱满的情感,抒发出独特的神采,也透露出书法作者渊博的学识。这种学识修养的获得,离不开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事实上,书中更多的,是礼义廉耻,是历史、是文化、是思想、是学识。

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总是离不开书。俗语将知识分子、士人以“读书人”三字概括,精准描绘了其主要特征。又有书生一说,书生书生,以书谋生、为书而生、读书求生,更为形象生动。而书,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书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们所能学得的知识,更是他们的梦想。那些因为贫困而无书可读,或者无灯火照明、无笔墨相佐,或者忙于生计而少有时间,以及其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的读书人,流传下诸多令人赞叹的佳话。路温舒的编蒲抄书、车胤的囊萤照读、朱买臣的负薪苦读,还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家书抵万金。书又可化身为一份份信件,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一个书字,包含着书写与书写的载体、书写的艺术与内容,以及无尽的学识与充沛的情感。在书里书外,在字里行间,她们照亮着前行者的路。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