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琴:高山流水遇知音

2017-09-13 11:42 生活·感悟 ⁄ 共 126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列子·汤问》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战国时候晋国的琴师俞伯牙奉命出使,行至汉阳江口兴致忽起,就坐在船头上弹琴。这时候来了一位名叫钟子期的隐逸樵夫,站在船下细听,时而感叹“峨峨兮若泰山”,时而感叹“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惊叹不已,竟然有人能听出自己何时意在高山,何时意在流水,遂下船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约定来年再见。谁知,翌年俞伯牙再来的时候,钟子期已经病逝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弹奏了最后一曲,便愤而摔琴,说世上再无知音,从此以后不再弹琴。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令人神往的知己之交。

我们都知道,琴瑟和鸣通常比喻夫妻和睦,但在古代,琴瑟共鸣也多指友情和谐。先秦时候,在招待友人的宴会上都要演奏琴瑟,所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植也有“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之言。古人无不在琴瑟含蓄和谐的乐调中赞美、回忆自己与朋友的感情。

琴本字象琴弦琴身之形。相传琴最早由神农氏所作,有五弦,为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增加了两根,为少宫、少商,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七弦琴。另外又有伏羲氏作琴的记载。无论神农还是伏羲,古人在制琴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其中,比如古琴的面板呈圆弧形,底板则平直,与天圆地方相呼应,这样的构造使得琴本身就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人心目中,琴音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是品格和精神的集中表征,甚至成为一种不可变更的信念。在“琴棋书画”四种才能中,琴居首位,古人认为琴有九德,象征君子的九种品行,并且常常将君子与琴相联系,“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修德,故近之。”

琴的地位如此崇高,其实可以追溯到西周礼乐文化中的“乐教”,这个乐,主要是指琴乐。以周孔为代表的原始儒家认为,礼法是从外部约束人的言行,然而要真正实现人内心的转变、完成教化,就要借助音乐的力量,这就是与礼法配套实施的诗乐。乐之所以能感染、同化人心,是因为它具备和风一样无形却无孔不入的特性。在古人的观念中,风是气候的主宰,它统治着一方的自然环境和主要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社会状况。

音乐与风最为有关,音乐靠风传播,通过音乐可以探测风,也可以调节风。与宇宙方面乐以调风的神圣功能相一致,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乐的教化功能。艺术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对现实的把握,通过艺术把握使之归于正。而琴正有着这样的作用,能感天地以致和,所以《白虎通义》中说“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

琴是正乐,象征天地间的正道,学琴之人将这种正道化入内心,成为自身秉持的正直的品格。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善奏《广陵散》著称。嵇康为人耿介清峻,不愿与当道的恶势力同流合污,最终不为所容,慷慨就义。就义之前,嵇康最后一次演奏《广陵散》,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后世以“广陵绝响”哀悼再无嵇康这样风骨高标之人。

其实,无论正道还是风骨,一直都存在于人心。一代代正义之士传承不绝,就像我们的琴乐一样代代传承至今。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坚定崇高的信仰与正直的品行,就像高山流水一样,处处是同侪,处处是知音。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