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一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欢颜,也就是欢乐的容颜。伤心的时候愁眉苦脸,开心的时候喜笑颜开,人们内心的情感展露于脸上,就有了表情的变化。
欢小篆字形从欠雚声,从欠,欠像一个人张口出气的样子,人们开心时开口大笑,与此有所相似。《说文解字》言:“欢,喜乐也。”欢最初应该与欣喜、高兴有关。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有相见欢这一词牌名,以此为词牌的如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相见欢》,一首写“林花谢了春红”,一首写“无言独上西楼”,都是离愁相思之情。但其实从词牌名本身就可以看到,它应该是适合表达一些愉悦的情感,只不过词人们也会用此来表达愁情罢了。
欢是一种喜悦的情感。人们用欢乐、欢喜、欢悦、欢畅等等词语,来充分描述种种不同的欢,并且这种欢常常从字里行间就透露出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的这首绝句,有一种轻快的节奏,是欢快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这首词,则又带有羞涩的美好,是欢欣的。
不过有时候人们可能并不开心,只能强颜欢笑,掩饰内心的愁苦,或者梦里贪欢,躲避现实的无奈。就好比李商隐说“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浪迹天涯的诗人啊,即使看见生机盎然、令人振奋的春景,也只能强作欢笑,愁人见好景也愁,人生只能强欢。或者是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境中是欢乐,醒来后是痛苦,于是想要贪恋此刻的欢乐,不去管那些痛苦忧愁,自欺欺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强欢到底无味,贪欢终究还是回到现实。世人常用悲欢离合四字,来指人世间悲伤、欢乐、分离、聚会的遭遇。中国古代戏曲,常常演绎一出出与悲欢离合相关的故事,试图通过戏剧性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极致的悲欢与离合。于是,明明人是平常人,事是寻常事,通过剧作家别有用意的安排却变得不一样起来,格外动人心弦。不过有趣的是,哪怕情节再曲折,故事再跌宕,最后还是要合、还是要欢,还是得有一个“欢乐的尾巴”,王国维先生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大抵如是。
悲也好,欢也好,都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的,而情感来源于人对生活的体会。悲欢离合是人生常态,这些戏曲看似只关注个体的悲欢,其实却在讲述大多数人的故事。复杂的情节,变幻的人事,传达出难言的情绪和深刻的人生况味,超越时空的界限,抵达观众的内心。中国人不大爱看好人痛苦而坏人得意,想要惩恶扬善,想要事事美满,想要得到安慰和寄托,于是故事到最后用大团圆作结,先悲后欢、先离后合,苦尽甘来。哪怕这种结局是理想的幻想的,也能带给观众欢乐,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满足,使他们的爱憎和善良愿望能够实现。观众心满意足,便皆大欢喜。
欢是一个字,但是一旦在前面冠上别的字,就与一般的情感不大一样了,比如狂欢,比如清欢。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一种清雅的恬适的欢乐。在古人诗词中,清欢常常被用在酒宴欢愉之中,比如韦骧的“一樽相对尽清欢”,晏殊的“四坐清欢,莫放金杯浅”。可是到了苏轼这里,却带有一种对人生的深切体悟。
无论是什么情感,都会带着我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我们各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欢乐的时候开口大笑,好像人世间都是美好,难过的时候沉默不言,好像世事都有亏欠。可终究生活还是要继续,抬起头来又是新的一天,不必强欢,也不必贪欢,平淡的生活里,愿意发现,就体会得到欢,就会有欢颜陪伴。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