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印:一“印”千金

2018-11-05 11:26 生活·感悟 ⁄ 共 142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印。我们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它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为什么要把印章叫作印?一起从印字的写法中找答案。

印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图画:一只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个跪着的人,表示按压的意思,这也就是印的本义。而印章之所以取名为“印章”,就是根据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压”而得名的。《说文解字》里说:“印,执政所持信也。”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因时代和使用者的不同,历代印章大致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自商周滥觞到先秦、两汉为一高峰,这阶段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种官职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号,可以说是古人的“身份证”和“执行公章”。在此之外,有吉语、辟邪、烙马、肖形等内容,也是后来我们所见的闲章之前身。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着重强调了“印”是一种信誉标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信”是为人立世的重要关键点,人无信不立,即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然而“信”之一字,虽然千金一诺最为沉重,但空口无凭却又最为虚泛,察其言行还要等待漫漫时间的印证,所以,人们就通过各种加固信任的仪式来体现“信”。印章,就是这样一种仪式化的凭信: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象征着基于人格尊严的承诺;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中国传统的印文化,可以说就是古人“诚信”品德的载体。

印章上的文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叫阳文,就是文字高于平面,字是凸出来的;另一种叫阴文,就是文字低于平面,字是凹进去的。相比较而言,印章上的文字刻成凸出来的,涂上墨,印在纸上字迹更为清楚。这给当时深受抄书之苦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联想到,如果把要抄的东西反刻在木板上,然后像盖图章那样印到纸上,那么只要刻出一个版,就可以不断地印出同样的文字来,那不是比用手抄快多了吗?经过反复研究,人们终于在印章、摹印和拓印的启发下发明了印刷术。

那些最早的文字,从龟甲兽骨、金石籀刻到竹简木牍,一笔一划,背后都有一把刀、一支笔、一双专注的眼睛,和一个凝神刻写的人。起初每一个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往往有多种形体,即使后来有小篆的“书同文”,因为书写者的不同,世间仍然不会出现两个写得完全相同的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阅读,也改变了书写。印刷以复制为手段,以不容置疑的重复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书同文”,可能在此时才得以实现。而这究竟代表了什么?在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里,有一对颇为有趣的漫画式的插图或许可以作答:一幅画面上,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坐在小屋里,就着油灯微弱的亮光辛勤地抄写;而在另一幅画面上,一个人站在手动印刷机前,正得意地品味着手中书本散发出来的墨香。两幅画的对比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印刷术出现之前,即便是最专业的抄书者,也要用上数天甚至数十天才能抄完一本书;而印刷术普及之后,一个普通人用一天就能印出上百本书——自此,知识不再是奢侈品。

无论是古时一“印”千金的印章,还是让文明得以广泛传承的印刷术,都是时代的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事、物。时代的烙印伴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必然会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而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一个一个的物,汇成了一个时代的洪流,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巨幅画卷。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