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字:劳作、活动叫作干活,事物的主体部分叫作主干,燥热而缺少水分的叫干燥,妨碍、侵扰叫作干涉……不过,这些都不是干字的本义。干字是如何发展出如此多义项的?它的本义又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说:“干,犯也。从反入,从一。”按照许慎的解释,干是一个倒写的“入”字穿透了“一”,是冒犯、触犯的意思。现代文字学家大多不赞成这一解释,而比较认同郭沫若的解释:郭沫若认为,干是盾牌,字形中间方形或圆形的部分就像盾牌的样子,上面开叉的部分是装饰盾牌的羽毛,下面一竖是盾牌的柄。这一解释可以从西汉扬雄的《方言》一书中找到依据:“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或谓之干。”这是说干和盾指代的是同一事物,是秦汉时期汉语方言的不同叫法:在函谷关以东的东方六国都叫干,以西的秦国叫做盾。《尚书·牧誓》中有:“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意思是说拿起你的戈,扛起你的干,竖起你的矛,发出你的誓言。后来人们将防卫性的干跟进攻性的戈并称为“干戈”,它们是出现早、使用广的武器,因此用作古代兵器的总称。现在我们还用“化干戈为玉帛”来比喻把战争变为和平,这里干戈引申为战争的代称。
干字本义是盾牌,要用它抵挡对方的进攻,就引申出冒犯、触犯、冲撞的意思,进一步引申又有干涉、干扰等含义,这些都和干的武器意义相关联。此外干还有干燥的意思,如干柴、干洗等,表示这个意义的字,以前写作乾;而干读作gàn时所表示的树干、主干、干事、干练等词语中的字,原本应该写作榦。在简化汉字时,干字承担了干、乾、榦三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因此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到了今天,干字最常用的义项就是做、劳动。有句话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也有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干,眼高手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想,就都是问题;干,就都有办法。回望历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今天这个不平凡的新时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送过来的,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每一代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一个“干”字,是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发图强、顾全大局……落后时,想方设法找出路,“虽九死而不悔”;建设时,“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奉献时,“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改革开放近40年,从义乌的“鸡毛飞上天”到温州的“一家人”,从“吴仁宝们”的创业到“袁庚们”的魄力,从“蛟龙”入海到“天眼”探空再到被外媒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背后都是实干苦干托举起来的不平凡。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如何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经济体系?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把发展的命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答案很清楚:实干——实字当头、干字为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在持续奋斗中攻坚克难。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苦干的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亿万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的共同奋斗,更加美好的明天需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继续干下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充满改革魄力、圆梦动力的中国,一定能再创奇迹。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