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北京的南方人,或许常会因为儿化音而困惑。比如,常听身边人说:“这个快递到了你们西门儿”,“我们家里院子的前门儿有个信箱”……但如果所有地名的“门”加上儿化音,也会犯错误,比如“安定门”不应该加儿化音,“前门”站的“门”也不应该说成叫“前门儿”。你是否也曾有过相似的困惑?
在甲骨文中,“门”的写法如上。上面一根横梁,左右两边的两根立柱是门框,中间是两块门板,表达的正是古时门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其为:“门,聞也。从二户,象形。”段玉裁解释说:“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玉篇》称门为“人之所出入也”,《博雅》则说:“门,守也”,是说门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供人出入,二是防守。“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门的含义就是隐蔽深悠、掩饰内里。后来引申为进出口也称门,如《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洞门甚隘。”就是洞门很狭窄的意思。一门之内为一家,所以“门”也能当家或家族讲,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言,灭吾门也。”大意是:你不要胡说,当心灭掉我们的家族。从家族之义,又能引申为门类的意思,如《旧唐书•杜佑传》:“书凡九门,计二百卷。”这就是说:这部书分为九个门类,一共有二百卷。
在北方的的口语表达中,“门”还是“门儿”,具体应当怎么区分?有研究者认为,“门”字要不要加儿化音基本上只取决于门的大小和正式程度。如果是普通的小门,就加上儿化音来读,比如学校、公园的“东门儿”“西门儿”;如果是正式的城门,就不加,比如“广安门”“永定门”,等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城门中“东便门儿”“西便门儿”都属于在城墙拐弯处开的小门,所以谈及时也是加“儿”的,而颐和园、故宫里面的门,虽然小,但因为是有特定含义与作用的门,较为正式,所以都不加“儿”。所以若是在北京说“我要去前门”和“我要去前门儿”,表达的就是截然不同的含义。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古往今来门始终与人相伴随。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房屋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甚至成为富贵贫贱、盛衰荣枯的象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漆豪门都是官宦、富贵人家,而在“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的山村,老百姓大都扎柴为门,唐代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描写的就是这样的画面。《诗经·衡门》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里衡门即横门,颜师古注《汉书》:“衡门,谓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所居也。”贤明之士可以游息于简陋的衡门之内,安居若素。“衡门”因此成为隐士所居之地的代称。
从古至今门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物件,更是文化的载体——门的历史,也是历史之门:宅门上门神威武,把先民关于神话世界的畅想定格为身披甲胄的模样;禹凿龙门、鲤鱼跳龙门和七夕天门开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和人们对超越自我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门风即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楹联,就如同一个窗口,能从中看出一个家庭的文化……此外,威武霸气的官门,沉稳坚固的城门,各具风情的门楼,婉约秀丽的园林门,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因门而越发独特;除夕门上贴春联与“福”字,上元节张灯祭门,清明门插柳,端午门悬艾菖,冬至门上糯米圆,沿着岁时,许多民俗文化簪在门上,增添一道又一道风景……每一扇门都是一部古书,记载了院落里的人事沉浮,铭刻了过往里的兴亡晨昏。
门,可以是有形的,如校门、家门、房门;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梦想之门;可以是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终点;可以是一个界限,也可以是一次跨越;可以是一次升华,更可以是一次腾飞……生活中,总免不了走出一扇门,再去敲开另一扇门。在一扇扇门的穿越中,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而多彩。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无形的门面前,停住脚步,缩回举起的手,而人生正是在勇敢打开一扇扇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圆满。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