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梁:桥梁 栋梁 脊梁

2019-07-30 16:00 生活·感悟 ⁄ 共 189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生活中,我们常常将桥称为桥梁,桥与梁有什么区別呢?人们为什么将团队、集体中有担当的中坚力量称为项梁柱?先从梁字说起。

战国时期的金文里,梁有从水孙( chu d ng)声和从木孙声两种字形,用作地名。《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梁的字形歳,由水和两个木组成,其实就是在水的上边连接木头架设桥了。《说文解字》说:“梁,水桥也”,又说“桥,水梁也”,相互解释,也就是说梁和桥意思本来是一样的。著名桥梁史专家茅以升说:““桥”和梁”是同义异名。“梁”这一专用名词,在文字应用上略先于桥。”从典籍的用字情况来看,梁是早期的叫法,桥是后期的叫法。《诗经・大雅》中有“造舟为梁”,朱注解说:“造,作也。梁,桥也。作船于水,比之而加版其上,以通行者,即今之浮桥也”,造舟为梁就是把船并排在水中,船上铺上木板来通行,也就是后世的浮桥。《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说的是一位痧心的男子尾生,在桥下等他的心上人,洪水来了他也不离开,最后被水淹死了。很明显,这里的梁字指的就是桥。

可以看出,“梁”、“桥”是汉语史上历时替換使用的表渡河建筑义的常用词,上古时代称“梁”,后来“梁”为“桥”所取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二者的更替呢?

有学者研究认为,桥与梁虽指代的是同一事物,但仍有细微差别:从字形来看,桥的右半部分“”的古体字是“喬”,由“天”和“高”构成,有高的意思,因此桥是水上高高拱起、可以让船只穿行的定筑物;而梁呢,《说文解字注・木部》中说:“《毛传》石绝水日梁”,谓所以偃塞取鱼者,亦取豆于水中之义谓之梁。”显然,“梁”所代表的桥梁是“豆于水中”的。关于“梁”与“桥”形制上的这种区别,莽以升《桥梁史话》也有类似论述:“桥梁出现的时代最무的绝水为梁,但它还不具备桥梁的本质,因为它不是架空飞跨。…真正的桥,应以跨水行空为标志。”可见,梁与桥的根本区别正在于是横亘水面还是跨水行空。前者为梁,后者则称桥。

那么,是何时、又是何因导致了桥梁形制上的这种变化?这是东汉漕运的发展和砖石拱建筑技术进步的结果。东汉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路交通成为必要,千是要求桥体高出水面许多,以方使船只从桥下通过。而桥体要高跨水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桥面上抬,于是架空飞跨水面的桥梁应时出现。其中,桥面中部上抬、桥体弯曲的拱桥既符合架空飞跨的要求,又造型关观,还可延长桥的跨度,因而曲拱桥大量出现。正是由于这种新桥梁的大量出现,使得原来横贯水面、豆于水中的“梁”已不足以显其义,而“桥”却能很好地体现新桥梁跨水行空的特点。于是,“桥”的词义范围扩大为一般意义上的渡河建筑一一桥梁。可见,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美,“”与“梁”二字表义的更替,正是由两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桥梁建筑技术的进步促成的。

梁的字义进一步引中,与其形式相似的起到连接、支撑作用的物品都叫梁,例如,屋顶高处用来支承着橡子上端的长条形承重构件,也被称为梁。在木結构的古建筑中,由梁和柱共同组成了框架结构,一方面承受自身的重量,另一方面也抵抗着外来的雨雪、风暴、地震等自然力量。我们都知道成语“梁上君子”,这是个用来委蜿形容小偷的词,其中也大有学问:首先,它表现了梁的承載能力,梁很能承重,这样オ能藏身果上;其次既是藏身梁上,也就说明在梁之上、星顶之下有着相当大的空间,足以藏身。一间房子,在支撑屋顶的所有构件中,梁和柱是最粗的,也是受力最大的,因此オ有了顶梁柱、栋梁、脊梁等词语的出现。

屋有脊梁,人有誉梁,一个国家、民族更不能缺少脊梁。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千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革命战争年代,中国的脊梁,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为民请命”“含身求法”的民族英雄。在和平年代,没有了血与火的斗争,共和国的楽,由千千万万的普通脊背共同支撑,体现在每一个平凡人的“拼命硬千”和“埋头苦千”中。从“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日”的王进喜;从“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的黄大年,到甘愿做一粒种子的钟扬……没有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来“格技千重浪”?没有工人的“每天每日工作忙”,哪来“世界吏了样”?没有军人的“替你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一切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每位普通的人民、平几的你我他也可以是中国的梁。人的一生可以轰轰烈烈,可以平平淡淡,但无论如何决择,都应该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图騰,用自己的苦干实千为挺起中国的脊梁而奋斗。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