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井底望天·专栏 > 正文

【井底望天·卷二】花开花落 第四篇

2008-09-07 12:29 井底望天·专栏 ⁄ 共 1137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月白秋夜凉,挽弓当择强。

空弦鸣鏑去,敌酋已惊亡。

三十一

中国的另一条国内线路,则是出自四川的天然气向东加进去长江三角洲的输气管。估计在所有的线路在2011年运行后,中国应该可以开始对用煤为主的发电厂进行清洁煤改造,使中国的能源消费向环保清洁发展,并摆脱对石油在经济发展上的依赖。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同样面临的是,应该从哪条路引出来。最早和谈得最多的线路,是从土库曼斯坦南下,进阿富汗的赫拉特,然后穿过阿富汗到南部重镇坎大哈,从这里进巴基斯坦的奎达,然后到巴基斯坦南岸,或者通一条线路到印度,和通过液化气从巴基斯坦的印度洋出海。

但是我们都知道谁在控制坎大哈这个地方,而且不排除伊朗的特工人员会进入这条线路的所有路段,进行破坏,就让塔利班承担责任。可以说这个计划已经吵吵嚷嚷了10年了,包括美军杀进阿富汗,而且不断在赫拉特和坎大哈用兵,但是仍然无法达到战略意图。从这个能源争夺的角度来讲,塔利班在这个地区的发展壮大,对伊朗,俄罗斯和中国都是一个乐于见到的局面。

当然伊朗的意图是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引下来,加上其自己的天然气开采,可以从波斯湾出海,也可以建一条管道进巴基斯坦,然后分两条,一条经东北进中国的喀什,一条经东入印度。不过这条线路也不可能建设,因为美国说不。美国在外交上的压力,自然可以让印度退却,但在巴基斯坦搞乱局面,就会给中国的计划带来困扰。因此中国选择了北线的道路,可以使美国的意图落空。当然美国的意图是两方面的,一是自己控制天然气通道,二是打击伊朗的经济。但是中国的北路完成后,就会使这些意图落空。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受到影响的地方是巴基斯坦。本来中国在新疆的战略应该是,加大力量投资南疆,发展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克孜四个地区,建立起与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一方面使南疆成为一个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中心和转运出口中心,令1千万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农牧民可以快速脱贫,将南疆的棉花,水果等传统农业,转化成有机和绿色的现代化农业。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从伊朗等地引入的天然气,分头输送到这些地区,免费供应当地人民,以保护南疆的胡杨树资源。还可以将这条线分支入西藏,和通过库车连上轮台。当然现在可以建设中国自己在南疆的管道,先输送轮台的天然气,将来一旦西边有气进来,改变一个方向就行了。

南疆的三个地区是疆独势力和中国政府争夺的主要地区,不解决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和不带动巴基斯坦的北部经济发展,要想得到真正的稳定,不是一件易事。当然现在因为美国的干扰,使这个计划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中国必须考虑到美国会最终在阿富汗被拖垮,不得不最后放弃,而且伊朗的核争议,数年后也会有一个结果。

三十二

在巴基斯坦现在的政治博弈一片乱局的时候,中国还是应该加强与巴基斯坦政府各专职部门,军队和情报部门,企业界,宗教领袖等等的全方位交往,并逐渐使巴基斯坦的极端宗教势力失去市场,将巴基斯坦并入中国的统一市场框架里来。过去大多数的考虑是将巴基斯坦通路与中东能源安全考虑,而未将中国在非洲的市场和原材料(以及将来的农产品)基地放在考量之中。以中国现在对非洲的经营,在苏丹的小小动作已经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全力封杀,而中国在非洲的进油量顶多就是1百万桶,更本没有损害西方的利益。反之现在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大规模土木建筑的国家,所有中国在非洲的原材料和矿产经营,还没有遭到阻击,但估计将来就不会这么幸运。现在由于美国国内政治操作瘫痪,各个利益集团争夺激烈,对美国影响重大的基本建设更新还暂时未被提上日程,对中国的原材料安全,短期内还不造成威胁。如何保证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国家利益是一个需要未雨绸缪的大问题,不然在今后5年内面临挑战时,就会有大麻烦。

以中国在非洲的经营方式和在基本建设上的耕耘,把主要原材料基地和输送线路连在一起,不是一件难事。中国必须有巴基斯坦这个伊斯兰教国家里地位比较高(因为核武器的原因)的兄弟,帮手处理非洲事务,以瓜达港和卡拉奇港为基地,可以或者通过近海路线到红海的苏丹港,或者从阿曼直接上岸,过也门或沙特阿拉伯,或到达苏丹港,或者经过可能会修建的亚非跨海大桥,接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铁路线。而人力资源充分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保卫自己在非洲的利益上,应该比美国和欧盟有利。所有在中巴铁路的建设上,不能只看到其建设成本,还要考虑到未来中国经济的全球布局。

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从东边去欧洲的市场,现在是最有看头的博弈。在欧洲市场上,天然气最大的消费国家是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德国年用天然气962亿立方米,自产179亿,缺口是782亿,英国年用量是956亿,但自己生产力强,可以生产757亿,只有缺口199亿,意大利年用量是849亿,自己只产7亿,需要进口842亿。然后就是法国年用量为435亿,自产11亿,需要进口424亿,西班牙年用量为366亿,自产9亿,需要进口357亿。除了这些大国之外,许多小国都是一年用几十亿,加在一起都不是太多。

欧洲自己有两个国家是天然气供应国,一个是挪威,年产量909亿,自己只用53亿,可以出口856亿,另一个是荷兰,年产量766亿,自己用466亿,可以出口300亿。而这些缺口理所当然成为俄罗斯试图抓住的商机,而其最主要的市场是德国和意大利。如何建立起一种经济上的互利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界定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地缘关系,是这个世纪除了美国衰落,中国复兴之外的第三个国际性大焦点。

三十三

如果要真正了解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就必须明白,不能像许多所谓的评论家一样,简单的把这个关系理解成过去冷战框架下,北约代表的西方和俄罗斯的重新对抗。

首先要搞清楚,欧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第一个就是小欧盟,是由5个国家组成,即以法国和德国作为核心,加上三个小兄弟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这个小欧盟之外,再加上意大利,于1952年成立以能源煤炭和重工业钢铁为目标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然后在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于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即为欧盟的前身。在这六个国家中,意大利是一个异数,经常有不同声音。在更外面一层,就是于1973年加入的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和1981年加入的希腊,和1986年加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欧共体12国。大家都知道,英国由于在欧盟里无法代替德国和法国的地位,起主导作用,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又只是一个跟屁虫的地位,因此对欧盟是一条胳膊向里拐,一条胳膊向外拐,利用其和美国的表兄弟关系,在两边平衡,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欧洲共同体在苏联崩溃后,于1993年正式成立欧盟,于1995年吸收了奥地利,瑞典,芬兰,在2004年吸收了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吸收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下一步计划则是考虑克罗地亚和其他的巴尔干半岛国家,土耳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

欧洲人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他们不能团结在一起,以欧盟4亿5千万的人口,和12万亿的GDP, 和美国和中国两大世界强权竞争,欧洲在世界的地位,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问题在于欧盟本身是一盘散沙,在所有重要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使他们进行更紧密的合作的可能性令人质疑。正如笔者在“大国游戏”里所言,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面临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强的对抗,而且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昔日的强权英国选择了臣服美国的选择,而法国则选择了和德国合作,重建一个战后的欧洲,把欧洲变成欧洲人的欧洲,这也是为什么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原因,因为觉得欧洲在美国的统治下,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美国充分理解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都是因为欧洲列强无法应对德国的崛起而引发的冲突。因此其二战后的世界新次序,其主要任务就是重建德国(同时在东亚重建日本),

使德国在经济,科研和制造业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是就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受到美国压制,而无法出头。尤其是因为美国的军事占领,和对德国在二战行为上的口诛笔伐,是昔日令世人闻风丧胆的德国铁军,现在变成了一只连加拿大都不如的摆设。而相对于过去的老对手和老邻居法国,正好具有德国所没有的东西—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地位,虽然说法国军队更是一团软蛋。

三十四

但是如果把法国和德国合在一起,其势力就不可小觑,以德国的8千万人口,加上法国的6千万人口,就是1亿4千万,和俄罗斯大致相同,比日本(1亿2千万)要多,如果加上荷兰(1千6百万),比利时(1千万),和卢森堡(50万),差不多是1亿7-8千万。而德国的2007年GDP是3.32万亿,加上法国的2.56万亿,达到5.88万亿,在加上荷兰的0.77万亿,比利时的0.45万亿,和卢森堡的0.05万亿,总额是7.17万亿,可以和5年后的中国相比。虽然军事是一个最大的劣势,但因为其邻居的英国和俄罗斯都经历力量衰落,欧洲的大部分国家,连最后的南斯拉夫都被肢解,因此无人可以威胁到其安全。只要他们不主动和中国和美国挑衅,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尤其是法国人觉得自己后院的非洲,还是可以吓唬人。

这就是为什么在1994年,面临著苏联解体后的新形势,德国和法国政府里的明眼人,对欧盟的扩大和北约的东扩不是很感冒,反而提出一个不同的方案,来应对新的形势。这个方案是以除去意大利的原欧共体5国为核心,建立一个紧密的团体,不光是取消边界,令物资和人口自由流动,而且还要统一货币,外交和国防政策。而其他的欧盟成员则形成第二层,保持现有的合作体系。从东欧苏联分出来的新国家,则在第三层。

但对其他国家而言,这种选择并不是最优化的安排。对英国来说,吸收最多的新的东欧国家,自然可以稀释德国和法国的影响力,使欧盟更成为一盘散沙。本来许多的欧盟国家之所以参加进欧盟,是因为希望享受到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并不是有一个中心的原则要遵守。和美国和中国不同,一旦经济上出现困难,中国和美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国家诉求,要求人民为这些诉求而在经济上做出牺牲(比如说中国为台湾独立而战),欧盟中的国家集团一旦出现问题,除了核心5国外,基本上会是树倒猢狲散,而缺乏凝聚力。

不过对这些国家而言,欧盟也只能提供经济的好处。在国家安全上面,欧盟是一个空架子,只有美国主导的北约才可以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安全。北约和欧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北约越扩大,标志着美国的影响力越大。而欧盟越扩大,标志着德国和法国的影响力越弱小。

北约是1949年组建,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荷兰,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和冰岛12国组成。在1952年,希腊和土耳其加入。1954年苏联提出入会申请,声称这样才可以真正的保护欧洲的和平,当然这个提议被北约拒绝。结果是由于考虑到没有西德的加入,北约盟军更本不够人手来应付苏联可能的入侵,在1955年,北约接受了西德入会,导致了当年由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东德8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三十五

北约很快就受到了内部的一个挑战,那就是1958年上台后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北约内部由美国一家独断,和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表示不满。估计当时法国的要求是提高法国的地位,使北约出现三驾马车,由美国,英国和法国共同领导。其实当时法国是夹带私货,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的提升,把北约覆盖到法国的战略要地,如当时开展反法游击战的阿尔及利亚,利用北约的力量来维护法国的利益。

这个要求自然被当时的美国总统艾申豪威尔拒绝。其实当时即使美国介入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最后的结果不一定会如愿所偿。因为后来美国在法国奠边府全军覆没之后,加入越南战争,最后还是以惨败收场。不过不愿意看到美国在欧洲事务上独霸,最后还是导致了法国在1966年退出了北约军事系统,并把美国军队赶出了法国。美军不得不将北约总指挥部从巴黎迁到比利时,并从法国的十个军事基地撤出了200余架战机。据说当时撤军的美国将军问法国人,是不是要将战死在诺曼底的所有美军坟墓都搬出去。

直到现在,法国新上任的总统萨科齐才试图重新返回北约的军事系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图在这个组织里平衡美国因为更多的东欧国家加入而影响力更甚,并造成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导的旧欧洲和以波兰和捷克为主导的新欧洲。

北约在1982年接纳了西班牙入会,1990年纳入了原东德,在1999年,则接纳了3个原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然后在2004年扩充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及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原南联的斯洛文尼亚,最后在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决定接受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但就在美国倡导,老欧洲反对的情况下,没有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会达成妥协。

要想清楚的了解欧盟和北约的分野,只要看一下对美国伊拉克战争的态度就可以了然于胸。当时美国表示支持其伊拉克战争的“志愿同盟”(Coalition of willing),在欧洲的国家,老欧洲的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丹麦,冰岛,葡萄牙,,和新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格鲁吉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和老北约但就进不了欧盟的土耳其。当然这中间大部分都是动动嘴,就收钱,也不乏像波兰和丹麦,真的派兵参加了战斗。还有就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后来派兵参加占领,但一旦情况不妙,比如意大利被人人肉炸弹袭击,西班牙马德里地铁被恐怖分子爆炸,立即就见风转舵。

而法国和德国,则是完全站在反对立场,并和俄罗斯形成了一个三国联盟,抗议美国的独断专行。其实那个时候几乎是欧洲最有前景的安全合作机会,当时的三国真的是同声同气,采取了共同进退的姿态,来制衡美国独大的局面。

三十六

如果欧洲可以形成由这三个国家为核心的集团,以法国和俄罗斯在联合会的地位,和两国的核力量,加上德国的科技和工业能力,法国的文化和潮流影响,以及由德法合作的空中巴士等一系列关键工业,再加上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供应,加上加入俄罗斯的1亿4千万人口,和1.29万亿GDP,人口2亿8千万,接近美国的3亿,经济总量接近8.5万亿,和美国的13.8万亿一比,只要欧元兑美元涨50%(完全可能),就和美国经济平起平坐。

当然美国是不会这么轻易的让欧洲整合,并形成一个可以摆脱美国领导的局面,正如美国经常指责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一样。美国用的方法是看中了德法联盟和俄罗斯整合中间一个最大的障碍,即是地理上在他们中间隔着的国家。当然在德国和俄罗斯针锋相对,互相死掐的时候,中间隔着一个波兰,当然是一个好的缓冲区,但在两国希望紧密团结,共同对外的时候,一个不听话的波兰就是一个大桩子,造成俄罗斯和德法联盟之间的困扰。

要是换了以前,在希特勒和斯大林当政时,看到这个波兰这么麻烦,肯定是重超故计,两边一夹击,就把波兰给分了。当然今天情况大不相同,波兰的背后有美国撑腰,德国有美国重兵驻扎,加上俄罗斯实力衰退,波兰人拉上美国这个大力士,在两个不可靠的大国中间,可以安稳睡觉。

当年虽然希特勒对波兰人进行的杀戮,和斯大林不分伯仲,但似乎今天的波兰人对德国人的原谅,似乎多于对俄国人,从德国足球队的两大波兰裔前锋克劳泽和普多斯基为德国效力的行为,似乎可以看出一二。而机智的美国人看准了这个契机,利用在波兰建立针对俄罗斯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在德国和俄罗斯之间插进一只脚,使其在反伊拉克战争建立的同盟没有了持续发展的空间。而由于欧洲人普遍不满俄罗斯在西方尊崇的民主自由价值退却,也导致了德国和法国对俄罗斯长远计划的疑虑。

美国在波兰建立反导弹系统的基本考量,就是挑动和俄罗斯新的军事冷战对抗,以打击俄罗斯在普京执政后和世界石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俄罗斯展现出的中兴姿态。在挑起与俄罗斯的对抗后,美国可以利用和波兰以及捷克的双边协定,保障其国家安全,又可以利用其在北约的操控力,和英国以及一批新欧洲的喽罗的鼓噪下,将德法联盟拖落水。

而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则迫使波兰和美国互相妥协,将讨价还价一段时间的反导弹布防协定立即签署,并逼迫欧盟和北约重新考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会问题。同时美军可以借人道援助的借口,入驻格鲁吉亚,可以在俄罗斯特工操作格鲁吉亚油气管道安全的同时,由美国特工操作巴库通过达吉斯坦和车臣的破坏活动,与俄罗斯来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另外一个对德法联盟和俄罗斯整合的问题就是,所有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都要从乌克兰和波兰经过,才可以达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市场。

三十七

2006年3月-4月期的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出版了一篇标题为“美国核力量独霸的崛起”的文章,向全世界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核子武器互相毁灭的时代已经接近结束,今天在几乎50年里头一次,美国差不多接近获得核子独霸的地位。非常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具备了在第一打击下,就可以彻底摧毁俄罗斯或者中国的远程核子武库。俄罗斯和中国,和其余的世界所有国家,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苟且偷生在美国核子独霸的阴影下。

在苏联垮台后,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也像其经济一样,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其远距离轰炸机下降了40%,远程弹道导弹下降了60%,最要命的是可以在第一次核打击下生存的核反击力量发射远程导弹的核潜艇,则下降了80%。而同时,美国的核武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国开发出了新一代的射程为3500公里的战斧飞弹,这些飞弹高速而精确,几乎是不可拦截。仅是2003-2006短短三年间,美国已经在各类军舰上安装了6000个发射装置。以美国当前的实力,基本上可以在第一波的攻击中,彻底打击所有的俄罗斯战略目标。

在这种强大攻击力为背景的前提下,美国决心在波兰和捷克安装的全球反导弹系统,可以帮助美国在对付俄罗斯上,补偿原来对俄罗斯导弹早期预警的缺陷。在没有这个基地之前,美国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可以计算出俄罗斯发射的弹道导弹的各种数据。在捷克的监视雷达安装后,这个过程缩短到了几秒。因此,一个对俄罗斯可能的攻击计划是,首先由巡弋在波罗的海和北令海的美军舰艇,发射巡航导弹摧毁俄罗斯的远程核子武器的井底发射架,移动发射车,核潜艇和战略空军。而且还可以摧毁指挥中心,导弹防御系统,军用机场,海军基地和通信中心。第二波的攻击,则由航空母舰战斗机群和远程轰炸机群,打击地面军事力量,如陆军的坦克和装甲力量,以及军事工业。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已经在对付阿富汗,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战争中,进行了小规模的预演。

俄罗斯当然十分明白这个道理,并将建立在波兰和捷克的反导弹系统,看成这个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当美国声称这些系统是为了防备伊朗的导弹时,普京反唇相讥,提议将系统放到俄罗斯在阿塞拜疆的基地。不过美国当然不会吃他这一套。

那么俄罗斯的反制方法是什么呢?俄罗斯的白杨-M型洲际导弹是世界上仅有的弹道导弹,可以加速到超音速的同时,每一分钟之内两次变换方向以逃避雷达探测。这个导弹也可以用于短程发射,令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无计可施,利用其多弹头再入分离器系统,可以同时携带10个针对不同攻击目标的核弹头。所以俄罗斯的反制手段是,当美国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打击,在巡航导弹发射后的15-10分钟,俄罗斯将用携带核子弹头的短程导弹,攻击美国的反导弹系统和其他欧洲各国。美国的巡航导弹需要2个半到3个小时的时间,击中所有的俄罗斯目标,而俄罗斯的核弹头,只需要10-15分钟,就可以摧毁捷克。

三十八

而在捷克的雷达摧毁后,俄罗斯在北海待命的核潜艇,就会在20分钟时,攻击波兰。俄罗斯相信,因为核子战略平衡已经被美国在核科技的领先而打破,俄罗斯唯一的选择是对攻击方产生不可接受的损失,而逼美国坐下来谈判。

当然从美国现在的态度来看,其对俄罗斯的对策不以为然。而且除了在军事上对俄罗斯加大压力之外,美国还通过重金支持俄罗斯内部的反普京势力,企图以支持人权和民主的名义,在俄罗斯导致内讧。美国国务院也把针对俄罗斯列为其2007-201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然,对中国,美国也有同样的战略考量,但是其反导系统的部署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澳洲,都与中国经济关系过于密切,而使其计划存在难度。尤其是澳洲在陆克文上台后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不要栽进和中国对抗的陷阱。而日本在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出口市场之后,任何挑起中日关系冲突的行为,必然受到企业界的全力抗拒。

美国在波兰和捷克的作为,和其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举动,都把欧盟,尤其是德法联盟摆上了台。在俄罗斯不甘被人宰割的情况下,以俄罗斯人的简单粗暴的性格,一定是大力反弹。而这种反弹就发生在了格鲁吉亚身上,而迫使所有的欧洲国家不得不表态。当然除了美国进军格鲁吉亚去人道援助,北约在黑海显示军力等等,所有亲美的新欧洲国家和英国,都会大声鼓噪,想重新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入北约一事上翻案。当然还会在象征性的国际事务上,比如说赶俄罗斯出G-8,和不允许其加入WTO(已经要破产了,而且除了能源这个命根子,俄罗斯没有太多东西可卖)给俄罗斯难看。但有些招数就比较务实,比如说要求欧盟所有的国家不能单独和俄罗斯签署双边能源协议。

之前笔者谈过俄罗斯对欧洲的石油输送,其总数大致在2007年为476万桶一日,其中包括其他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产量。俄罗斯自己的产量大概是394万桶,其中卖到德国的只有42万桶。本来德国的总石油消耗量是一天265万桶,不是太多,因此就算是俄罗斯能够完全从哈萨克斯坦把油源垄断,其欧洲市场并不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欧的经济已经比较成熟,汽车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相对于美国的生活必用品,所以其对石油的需要量基本上已经稳定,没有太多成长的空间。其他的欧洲国家,如法国日用197万桶,意大利日用188万桶,和英国日用183万桶,都比较低。虽然世界油价的大涨,会是一些工业用户比如说出租车司机和渔民受到冲击,但对其真正的经济损害有限。现在整个石油的炒作,主要是用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借口,如果中国可以走欧洲的发展道路,在2010-2011年后,以天然气和其他非石油能源为主要能源支柱,估计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会立即跟进。这样可能会导致世界石油需求预期降低,使国际石油价格降低到40-60美元一桶。这可能会对主要靠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十九

所以说俄罗斯和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油管的争夺,只是一个虚晃一枪的幌子,因为这个管道出的油,是以亚洲和美国市场为主,而且如果拿不到哈萨克斯坦的供油,这个管道就会一直亏损下去。俄罗斯的真实意图似乎是敲山震虎,企图阻吓从土耳其埃尔祖鲁姆延伸到奥地利的那布可(Nabucco)管道,而保障俄罗斯提倡的“南流”线路。

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和石油相比,则是一个不同的图景。从俄罗斯输往西欧的天然气,和其石油一样,必须通过两个国家才可以到达目的地。而这两只拦路虎,一个是乌克兰,一个是波兰。只要控制住了这两个国家,就等于卡住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

自从乌克兰颜色革命之后,俄罗斯一直试图控制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不惜通过威逼和利诱的方式,但仍然无法使乌克兰就范。最后双方因为定价的争执,使俄罗斯在2006年1月,对乌克兰停气供应,但乌克兰则从天然气管道里偷气,导致了后面的欧洲国家供气不足,而影响了俄罗斯对这些国家的服务保证。这之后,又闹过一次乌克兰赖账,不肯付钱的事件,使俄罗斯对其深恶痛绝,但又不能得罪德国和意大利这些大客,居然对乌克兰无计可施。

现在的情形是,俄罗斯有三条线进乌克兰,一条由白俄罗斯过乌克兰西北部,和其他两条相交,然后三条经斯洛伐克,入捷克,进德国,和入奥地利进意大利,另外一条是从令白俄罗斯过波兰,入德国。在南部则是一条专供乌克兰的线路,和从俄罗斯的图阿普谢附近过黑海到土耳其的萨姆松港的“蓝流”供应土耳其,经安卡拉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伊斯坦布尔。现在俄罗斯最大的客户是乌克兰,年供635亿立方米,占乌克兰总消费量的66%,然后就是德国390亿立方米,占德国总消费量的36%;土耳其234亿立方米,占土耳其总消费量的64%;意大利210亿立方米,占意大利总消费量的25%;和法国的98亿立方米,占法国总消费量的20%。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俄罗斯可以和土库曼斯坦签订协议,比如现在谈妥于2009年开始建立天然气管道,通过俄罗斯向欧洲送气,其市场的前景非常乐观。但是要使这个前景成为现实,俄罗斯必须发现一个迂回路线,即和西欧最大的两个市场德国和意大利合作,建立一条北线,可以绕过波兰,供气德国,和建立一条南线,可以绕过乌克兰供应意大利。如果这两条线路成功的话,俄罗斯就会不再投鼠忌器,直接将乌克兰,波兰和捷克的供气,要么卡断,要么抬高价格,使这些国家老老实实,不再去做美国的小走卒。而且杀鸡给猴看,其他如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等,就会乖乖的看俄罗斯的脸色做人。

这个北线计划,就是从圣彼得堡附近的维伯格(Vyburg)通过波罗的海海底,直接接到德国的格拉斯夫。如果这个管道能建成的话,其输气量可以高达300亿立方米一年。这个计划的总裁是前德国总理施罗德,但是由于其管道必须避过波兰的海域,牵涉到芬兰,瑞典,丹麦的领海,其环境保护报告迟迟不能通过,需要花多点银子才可以最终成功。

四十

而南线计划则是和意大利合作(而且当初邀请了意大利前总理佩罗迪出任总裁,但没有应允),从黑海的伯里哥法亚开始由海底线路进保加利亚,然后从这里过俄罗斯的血肉兄弟塞尔维亚,和黑山,然后过海进意大利。另外则分一条管道,从塞尔维亚入匈牙利,进奥地利这个欧洲的汇集点,然后分流到德国,法国等地。这条管道的好处在于塞尔维亚和黑山是自家兄弟,既可以保证管道安全,又可以在经济上帮他们一把,实在是皆大欢喜。至于保加利亚,俄罗斯已经于2008年初搞定,由两国一人一半拥有输气管。这条管道的输气量也是预订在300亿立方米一年,两条线路运行后,就可以让乌克兰,波兰和捷克这帮头上生反骨的魏延们喝一壶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黑海底铺设的管道,必须经过乌克兰的海底大陆架,因此必须由乌克兰同意其环境影响研究报告后,俄罗斯才可以开工。而这条管道,一方面要堵死非俄罗斯控制的替代线路,又要绕过乌克兰,可想而知,是不可能被批准的。

这里又扯出了下一个热点,那就是克里米亚。换句话说,如果由俄罗斯黑海舰队驻扎,其中在总数大概2百万的居民中,超过70%的是俄罗斯族人的克里米亚,宣布独立的话,那么乌克兰就不再拥有对这个海域的发言权。

其实在1992年5月,克里米亚国会已经通过了独立法案,但决定暂不执行。但是俄罗斯国会则在同时通过法案,宣布取消1954年,由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共和国,划给乌克兰共和国的决定。在1994年,克里米亚的总统的竞选口号是“与俄罗斯统一”,只不过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政府的督促下,才没有折腾下去。

如果现在由格鲁吉亚挑起的这场冲突继续扩大,尤其是乌克兰现政府强行加入北约的话,估计大家应该看到乌克兰会分裂成东西乌克兰两个国家,而克里米亚则要么加入俄罗斯,或者寻求独立。这会是欧洲的下一个热点。

以目前的形式,俄罗斯已经开始宣布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但同时又开始在新闻里报道,重新恢复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笔者估计普京希望发出的信号是,俄罗斯对格鲁吉亚没有恶意,但就对美国代理人萨卡什维利深感反感。如果格鲁吉亚人民决心推翻这个政府,重新和俄罗斯和好,这些地区的归宿问题还是有的商谈。而当大部分格鲁吉亚人觉得被萨卡什维利误导,和被美国出卖之后,会有什么选择,现在断定还为时过早。只不过格鲁吉亚人和南奥塞梯人的居住太混杂,不是很容易划出一条清晰的分界。任何真正的独立和分治,都会牵涉到种族的迁移,就像当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样。

只不过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都是一个安全的保障。普京当时用了一招俄罗斯人最拿手的老伎俩(当初在中国的伊犁地区也用过),从2000年起,发给了这些人民俄国护照,因此任何针对他们的军事行动,俄罗斯都可以理所当然的进行干预。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