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珅的角度讲,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主要有三类:一、和珅的朋友;二、和珅的对手;三、旁观者。
对于这三类人,和珅都是如何对待的呢?尤其是他是如何选择朋友的呢?选择朋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的对手又都是些什么人?什么人才能够成为旁观者?
从本章开始,我们就将探讨一下和珅是如何处理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的关系的,也就是和珅的用人之道。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和珅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和珅的朋友,除了他的家人和琳、他的家奴刘全之外,还有汪如龙、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国泰、伊江阿等等很多很多的人。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和珅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呢?
和珅选择朋友,不但有标准,而且他的标准还很严格。
凡是他选中的朋友,一般都符合下面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基本条件:与自己的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
我们为人处世,都知道,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共同语言似乎更多一些,他们更容易成为知心的朋友。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和珅的经历背景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一是和珅的童年时代很不幸。
和珅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从小和珅兄弟二人只能寄人篱下,每天看继母的白眼生活,可谓童年家门不幸。
当然,这也养成了和珅拥有独立的人格。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们往往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自立、自信、自强、谨慎、工于心计,这是和珅一生事业的起点,也是和珅最终能够得到乾隆皇帝喜欢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自幼或丧母、或丧父、或父母双亡而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太多了。这些伟人,不但经历过更多挫折,而且经历了更多思考,还要时时留心,并给予自己信心以面对更多的挫折。
远的不说,仅就清朝而言,努尔哈赤10岁丧母,皇太极12岁丧母,顺治皇帝福临6岁丧父,康熙皇帝8岁丧父、10岁丧母。上述诸人哪一个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所以,这样的人出了成绩,更加值得人们的尊敬。
乾隆皇帝喜欢和珅,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忆和认同大清朝艰难的创业历程。
当然,这样的人如果走向人生的另一个方面的话,那他们对于社会的危害就会更大。很多脆弱的人承受不住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打击,有的人忿恨,恨他人,恨社会,恨命运,进而报复,甚至变态,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和珅就是上述两个方面结合的典型:既很有工作能力,又贪婪成性。
二是和珅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
和珅经过了几年咸安宫官学的学习,又得到了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在结婚后不久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没有中举,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珅是太有才了。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不能不说是和珅的悲剧。不管你和珅再有才能,你还是不能得到朝廷中很多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的大臣的肯定。肯定了和珅,就等于是在否定自己。这也迫使和珅在朝廷中只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认真研究皇帝个人的好恶,投其所好,步步高升,从而走上了人生的邪路,最终落得个十分悲惨的下场。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也不能不说是大清朝的悲剧。历数两百九十六年的大清朝,多少有才能的人都被这可恶的八股取士制度吞噬了生命。即使没有被吞噬了生命的人中,又有多少人能生活的幸福、或是能够充分地为国家效力呢?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人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一字一血的充满着对于八股取士制度的谴责的呢?而通过这八股取士制度胜出的人中又有多少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呢?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更不能不说是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的悲剧。早在隋唐时期,曾经被人誉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更多的普通地主阶级中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却走上了反面,只能选拔庸才和顺民,不能真正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所用。1905年,这被伏尔泰等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甚是称赞的制度最终被历史舞台淘汰了。
和珅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这些人更容易成为他的密友。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汪如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汪如龙这个盐商只是个商人,其实不然。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时放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汪如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但是,你汪如龙再有钱,也是社会的底层。封建社会里,“仕、农、工、商”四个阶层,你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永远不会让人看得起。所以,作为汪如龙来讲,他还是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这时,他想到了和珅。
和珅随乾隆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道:“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不但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于是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满口应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
除汪如龙外,严格说来,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符合这第一项基本原则的。
吴省钦、吴省兰原来曾经做过咸安宫官学的老师。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就是久考不中。他们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他们兄弟二人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兄弟二人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满腹经纶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吴省钦、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后,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两个人首先双双登门去拜见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做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和珅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皇帝亲自拟定的,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是怎样猜到试题的呢?
醯,是我国古代对于醋的别称。我们今天称呼山西人为“老醯”的醯字实际上就是这个字。《论语·公冶长》篇里面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气醯焉,气诸其邻而之。’”微生高是孔子的学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向他要点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给别人。”
“气醯”中嵌着“乙酉”两个字,而乡试之年恰好是乙酉年,凭他对乾隆的了解,皇上一定是以此为题目。
和珅当下就让吴氏兄弟多多留心《论语》“气醯”章,自然不会有错,吴省钦、吴省兰大喜过望。乡试过后,题目果然不出和珅所料,他们二人都考中了举人。自此,他们二人就成为和珅的死党,官运亨通,直到和珅倒台之后,他们才被罢免。
通过此种方法,和珅还拉下不少人马聚集门下。《清史稿》上记载,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门客、奴仆有上千余人,宛然有战国孟尝之风。
第二个基本条件:官员中的无能之辈。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在当时的官员中,无能之辈多还是有能之辈多?第二、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会找到和珅?第三、和珅为什么会收容这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作为朋友?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官员中,无能之辈多还是有能之辈多?
当然是无能之辈多啦。我们不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一些人才,诸如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阿桂等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些诸如兵部、户部和工部侍郎的苏凌阿等无能之辈。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会找到和珅?
其实原因很简单,官员虽然无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理想,没有欲望,他也想往上爬不是?可是自己又没有往上爬的资本,怎么办呢?只能是靠自己溜须拍马向上升迁。要溜须拍马,就要找到合适的对象。
这个人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第一、只认钱不认人的人。不管我是谁,只要我给你好处,你就会给我办事,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所以这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人必须是只认钱不认人的人;
第二、这个人还必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否则的话,我给了你好处,你也想给我办事,也想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可你没有这个能力,也是白搭不是?所以这第二个条件就是这个人还必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而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人呢?诺大的乾隆朝只有和珅一人而已!
现在我们回答这第三个问题:和珅为什么会收容这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作为朋友?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这些官员无能,又有往上爬的欲望,所以,只要你给他提供升迁的机会,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听你和珅的话,就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和珅办事。这些官员虽然无能,可只要你告诉他,某件事具体怎么办,他还是会办的。
与此对应的是,那些很有能力的官员,正是因为他有能力,他可以不依靠你和珅就能升迁,他只要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就能升迁,那他凭什么要心甘情愿地听你和珅的话?他又凭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替你和珅办事?
官员中的无能之辈而被和珅收容为朋友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苏凌阿。
苏凌阿这个人其实也比和珅大很多岁。苏凌阿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时的举人。但是因为他这个人太没有本事,所以在官场上一直是久不得志。直到和珅崛起后,苏凌阿才看到了自己升迁的机会,于是苏凌阿不断地巴结和珅。和珅呢,也是看到了苏凌阿这个人肯听自己的话,所以也不断地在乾隆皇帝面前说苏凌阿的好话,后来苏凌阿就当上了兵部、户部和工部三个部的侍郎(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务院某部的副部长)。
此时的苏凌阿虽然身为三个部的侍郎,手握大权,却并不称心,因为在朝中为官远不像做个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那样容易榨取钱财。便又向和珅送了一份重礼求和珅为他觅个总督的职位坐。
和珅也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奏明了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官如何清廉,办事如何精明干练,足以担当一方大任。果然,不久以后,乾隆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苏凌阿心满意足地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的总督,苏凌阿厚颜无耻,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木来了”,当面向属下索要钱财。
后来,在嘉庆二年(1797年),苏凌阿在和珅的保举之下,居然又升为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部的正部长)。直到和珅被诛后,他才被迫退休守陵去了。
《乾隆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也印证了这一点,和珅看中的尽是些投机取巧、慷国家之慨、大赚昧心钱之人如王亶望、普道昭等。
第三个基本条件: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自己抓住的人。
大清朝的官场之中,其实是很黑暗的,不但裙带关系非常严重,而且贪污腐败非常盛行。
裙带关系严重、贪污腐败盛行,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能避免的现象。
就说这个裙带关系吧。毕竟,从夏朝开始的中国历史,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家天下,都是一个家族的天下,皇帝都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没有什么让贤之说;而他们手下的大臣,也一个个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后代能够世代为官打下基础。尽管是盛世王朝也是如此。而我们所说的科举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的补充而已。
再说这个贪污腐败。既然是家天下,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法律的缺失: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一个“人治”社会而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人情”高于“法律”的现象就一定会普及,“法律”在“人情”面前就一定会黯然失色。所谓的“法律”,就很难制止贪污腐败。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是所谓的我们常说的有道明君,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曾经为此做出过不懈努力,尽管他们也都想让大清朝延续长久,但是他们一样不能制止住官场中的黑暗,一样不能有效地阻止大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只要是家天下,这个朝代就不能解决裙带关系严重、贪污腐败盛行的问题,这个朝代的灭亡就只能是时间问题。
和珅的众多党羽之中,就有很多都是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是否还有可能被和珅救出苦海?第二、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第三、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作为朋友?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和珅收容很多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朋友和心腹?这可能吗?这也太胆大包天了?!
诸位有所不知,要说起来呢,这些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按照《大清律》来说呢,是该受到严厉处置的,即使身为一人之上、万万人之下的和珅按《大清律》的要求来说,不但不应该收容他们为朋友和心腹,即使是简单的收容,也应该是犯了窝赃罪,也应该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但是,诸位,别忘记了,这是大清朝的天下,是人治的时代而不是法治的时代。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是人治大于法治—不管它是秦汉、唐宋还是元明清,都是如此。在这样的朝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根本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问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是封建社会的人们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而已。
我们看看任何一部正史,里面都有大量的官员犯罪、而皇帝任意改变刑期的现象出现。远的不说,就说与和珅同朝为官的纪晓岚来说,也曾经因罪被发配新疆充军,但是后来乾隆皇帝因为找不到陪他应和的诗人而又急急忙忙把他接回了北京而恕他无罪。不过,关于纪晓岚发配新疆乌鲁木齐戍边一事,《乾隆王朝》虽然也写到了这一点,但是写的却完全不是历史事实。
在《乾隆王朝》中,纪晓岚发配新疆的原因似乎是纪晓岚为了避开乾隆皇帝的两个儿子接班之争,所以他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的时间按照推算应该是在乾隆皇帝准备确立接班人前后,也就是应该是在1794年左右。但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却是纪晓岚因为自己的亲家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贪赃枉法而受到牵连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被发配新疆的,这一年和珅18岁。到了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就又回到了京师,这一年和珅20岁。而这个时候的和珅还远远没有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呢!
而与和珅、纪晓岚同朝为官的刘墉犯罪后,乾隆皇帝只是看在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面子上给予降职处理而已,而且居然还在刘墉降职离京外任之前亲自写诗相赠。这是多么大的面子呀,这哪里是在处罚犯罪分子呀,简直就是在鼓励犯罪嘛。
也正是因为如此,和珅才敢公然藐视法律于不顾,收容那些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心腹。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随时还会被乾隆皇帝赦免的,与其让这些人因被乾隆皇帝赦免而感谢皇帝,还不如在自己直接查处的时候就替这些犯罪分子遮掩一些而让他们终生感谢自己。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
当然有利用价值啦。而且价值还不小呢。这种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起码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
第二、还有可能少了不止一个对手,多了不止一个朋友;
第三、使得自己的消息更加灵通。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作为朋友?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枪口抬高一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呗。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提到的王亶望等人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例子。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向乾隆奏报:“陕甘两省,年年不寸,大旱异于地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贫困窘迫,若年年依靠国家,累及国库,臣等内疚,不如在甘陕实施捐监,全民交纳米麦,以此换得国子监生,得利应试之官。”也就是说,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活命,又不需从国库中调拨银两,只好命令那些想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交纳粮食,以此来换取监生身份,实际上就是把监生的身份明码标价向外拍卖了,乾隆明知这一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可是情形紧急,也就只好如此了,遂命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远赴陕甘主持此事。结果,此后连续三年,陕甘奏报,连年旱灾,共有十五万人因捐粮监生,从帐面上看,所捐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六百多万石,实际上旱灾是假,各级官员全都以旱灾的名义将捐粮侵吞,中饱私囊,就连乾隆特派去主持此事的御史王亶望也贪污巨大,他在给乾隆的奏报中还遮掩事实,虚假汇报:“连年监粮太多,致使仓库充盈,装纳不下,拟另建新库二十座,特奏请皇上拨银。”乾隆拨给他十六万两银子,用于建造新库,没有粮食,建什么新库,这十六万两银子当即被各个贪官污吏瓜分干净了。
皇帝不知道陕甘实情如何,就命和珅来到陕甘视察。和珅下车伊始,勒尔谨、王亶望等率几百名官吏豪绅迎接,和珅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的事猜到了十之八九,很快就将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收入帐下。
当然,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1781年的事了。关于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连续剧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在《乾隆王朝》中,关于王亶望等人的描写是这样的:先是和珅发现王亶望是个人才,于是向乾隆皇帝推荐了王亶望,王亶望被提拔;后来和珅发现王亶望贪赃枉法,于是又主动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被杀。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首先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又成了纪晓岚了。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哪一个都不真实,都是假的。
最早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是大学士阿桂和陕甘总督李侍尧,最早审理此案的是刑部侍郎杨魁如和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最终审判王亶望的人是在热河行在的所有大臣。
因此,在王亶望这个案件中,既与和珅没有什么关系,也与纪晓岚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话已经与和珅的用人之道离题太远了。话说回来,每当各地出了重大纰漏,不待乾隆指派和珅也会主动请缨,远赴云南调查李侍尧的案件;出巡西部为乾隆建选行宫。每一次都让他志得意满,决不会空手而归;多次的出巡,也让各地方官都亲自领教了他的权倾朝野,贪婪无度,更多的人开始依附于他,成为他的忠实爪牙。
第四个基本条件:重要官员的家人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什么人才是重要官员?第二、重要官员的家人为什么会投靠和珅?第三、和珅为什么会任用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第四、和珅任用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的效果如何?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人才是重要官员?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真要回答起来确是很不容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一品官员就是重要的官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封疆大吏就是重要的官员。这里所谓的重要官员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我们仅以乾隆朝时期与和珅相关的官员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有的读者会想起两个人,刘墉和纪晓岚。他们是重要官员么?
我们先说纪晓岚,他不是重要官员。因为,他的出身还不如和珅呢!他是一个汉人,一个普通的汉人,他出生在河北(那个时候叫直隶)献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点靠山也没有。和珅,他好歹也是一个满洲人吧?他的父亲好歹也是个福建都统吧?他的家庭要比纪晓岚的家庭强多了!
再说刘墉,他是重要官员。为什么呢?因为刘墉的家庭就是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刘墉的爷爷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在乾隆年间曾经担任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上书房总师傅等官职;刘墉本人又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您想想,这样的人是不是得罪不起?是不是重要的官员?
除了刘墉之外,还有什么人是重要官员呢?傅恒、阿桂、永贵、四川总督文绶等人都是重要官员。
傅恒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四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也都是朝中重要官员;尤其是福隆安、福康安二人,福隆安是乾隆皇帝的驸马爷,福康安又是朝中最为重要的官员。
阿桂,我们前面多次说起过,此处从略。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
永贵,与阿桂并称为乾隆朝“二桂”。其父布兰泰,雍正年间为江西巡抚;永贵本人官至吏部尚书、参赞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其子伊江阿,官至山东巡抚。
四川总督文绶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官员,可他是刘墉的老上级,他的儿子是谁呢?国泰。这个人我们后面会讲到。
其次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重要官员的家人为什么会投靠和珅?
重要官员的家人投靠和珅,必然有他的理由。这些理由一般不会超出以下几点:
一、自己不学无术,自觉不能为祖宗争光,不能做出光宗耀祖之事业,可是又于心不甘。这样的人诸如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之流。
二、自己真心的非常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不管我们如何评价和珅,和珅的才能和学识应该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充分肯定的。那个时代就有很多人真心的非常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比如,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就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尤其是得到了永贵的儿子伊江阿之流的钦佩和赞赏。
说起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一事,我们都知道,是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但是,他是怎么样发现并保留《红楼梦》一书的呢?
原来,和珅发现《红楼梦》极为偶然。在和珅做《四库全书》的总裁、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曾经向天下征集书籍。有人把自己得到的手抄本《石头记》献给了和珅。和珅看了以后觉得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是又怕乾隆皇帝认为是反书。他就想,我怎么办呢?正好,当时,乾隆皇帝特别敬重的皇太后身体不舒服,干脆,我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吧!我借看望皇太后之机,每天读一段《石头记》中的内容给皇太后,皇太后听了之后肯定动情。结果正如和珅所料的那样,皇太后不但果然每天都让和珅给她读上一段《石头记》外,还要求乾隆皇帝允许出版界将这本书刻板印刷。乾隆皇帝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答应了皇太后的要求。这本书后来就以《红楼梦》的名字出版发行了。
伊江阿原本就是和珅的死党,他原本就非常钦佩和珅在诗歌方面的才能,两个人常常以诗歌相和。《红楼梦》出版发行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尽管永贵曾弹劾过和珅,伊江阿一直都对和珅死心塌地。
三、自己不但不学无术,而且经常替家人惹是生非,需要和珅的帮助。这样的人诸如四川总督文绶的儿子国泰。
国泰从小生长在锦衣玉食的温柔乡中,养成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脾气暴烈,不学无术,经常替家人惹是生非。清人洪亮吉在他的著作中说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若一日不可共居。”“国盛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样一个人就连他的妻子都到了不能与他共居一日的地步,换做别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与他结交的,可是和珅从不轻视国泰,而且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助国泰。因此国泰对和珅大有知遇之感,也尽心尽力为和珅张目。
现在我们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为什么会任用这些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
和珅任用这些官员的家人作为自己的朋友,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这些重要的官员永远不敢弹劾自己。比如,阿桂、永贵、福康安、刘墉等人一直都想弹劾和珅,可是一直心存顾虑,而不敢弹劾。
现在我们回答第四个问题:和珅任用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的效果如何?
一个最为重要的效果就是和珅通过此举,促使一些潜在的对手迅速成为了旁观者。如终傅恒、福康安父子二人之世,他们都没有弹劾和珅;永贵一生也只弹劾过和珅一次,还被自己的儿子首先向和珅告了密而没能成功。
另外一个效果呢?和珅增加了一些死党。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个例子是关于伊江阿的。
嘉庆四年,乾隆病逝,伊江阿写信慰问和珅而不是慰问嘉庆皇帝。可见对和珅一片忠心,嘉庆也看出来了,很生气地说:“本日伊江阿由驿递到奏折,有寄和珅节哀办事等语。而于朕遭罹大故,并无一字提及,即以常情而论,寄书唁问,自当以慰唁人子为重。在伊江阿于和珅再三劝以节哀,而于朕躬反照常,具一请安之折,转将寻常地方事件承奏,不知是何居心。昨吴熊光一闻皇考升遐之信,即专折沥陈哀悃,敦劝朕躬,情间真切,似此方合君臣之义。吴熊光系汉人,又只系布政使,尚有良心。伊江阿身为满洲,现任巡抚,又系大学士永贵子,且曾在军机处行走,非不晓者可比,乃竟如此心有膜视,转于和珅慰问殷勤。可见伊江阿平日不知有皇考,今日复不知有朕,唯知有和珅一人,负恩昧良,莫此为甚。”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福长安的。嘉庆帝很看重福长安的特殊身份,在最终处置和珅的时候非常希望能把福长安从和珅的阵营中争取过来,但福长安死心塌地,在嘉庆与他谈话时滴水不漏,拒不提供和珅的罪行,嘉庆对福长安也万分痛恨,所以亲政后连福长安一起治罪。
和珅也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