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完Y先生的白皮书的评论之后(2011年5月),看一下美国今天的战略态势,发现基本看法,没有太大的变化。那就是美国确实希望能够进行战略收缩,把精力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以此应付中国越来越大的地区影响力。这个表现,从希拉里等在《外交杂志》上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文章,作为吹响的进军号角,到一连串的外交行动,比如说奥巴马在澳洲的达尔文港,宣布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到希拉里突然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围堵中国的姿态非常明显。另外从经济层面上,美国提出了排除中国在外的TPP(泛太平洋合作协定),以此作为取代WTO的经济合作组织,表明了和中国在东亚博弈的态度。而在中国的西部,则是希拉里提倡,有土耳其背书的伊斯坦布尔会议,企图建立在美军主导下的中亚新丝绸之路计划。但是给我的感觉,还是觉得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看到多少落在实处。
我在关于TPP的系列《TTP和反制措施》里面建议,中国的应对之道,是在东盟区里面,加强对大湄公河地区的经营。其中的重点在于老挝、柬埔寨和泰国,这样加上和中国相对关系不错,没有太大利益冲突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还有就是虽然对依赖中国太多而存有一定戒心的缅甸,就形成了东盟内部,和中国利益相关的国家,出现两个层次。一个就是前面说的内层,一个就是剩下来的外层。这个外层,就是三个国家,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
中国在越南的操作,其实也比较简单。越南在经济和外交上,一方面是积极在大湄公河地区合作的胡萝卜利益,另一方面是积极在南海地区和中国冲突的大棒下的损害。而引进美国力量来平衡中国,又会引发越南内部的南北之争,从而导致越南南部的带路党和颜色革命党的实力大增,从而危及河内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最近习近平出访越南的基本框架。那就是和越南合作为主,争端自己兄弟关起门来解决。至于非区域内的国家(就是美国你啦),要想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必须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不然的话,后果自负。
其实中国在越南的操作,也可以用于缅甸。在缅甸军政府,希望同昂山素姬和解,并引入美国来遏制中国利益的时候,中国自然可以和昂山素姬开始公开打交道,从而造成对军政府的困扰。
我在以前的《新年展望》印度洋系列里面,早就提出中国需要多方面地缅甸政策。以前昂山素姬的联络办公室,还是非官方地在昆明运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信息通道,现在中国驻缅甸大使,直接和昂山素姬会谈,表明了中国的缅甸政策开始成熟。考虑到缅甸对中国西南和印度洋战略的重要通道作用,中国政府千万不要犯一个战略错误,就是为了讨好缅甸军政府,加深合作,而牺牲了缅甸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利益。其实如果将来缅甸如果更多地走向民主化和宪政化,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尤其是佤邦和克钦邦,最好就是享受更多的地区民族自治的政治地位。要是缅甸还是由军政府控制,希望用武力解决少数民族问题,那么中国就必须给缅甸适当的压力,保持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可以自保。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缅甸出现对中国利益不利的政治集团当政,那么中国就可以保持对实兑、马圭、东枝一线的影响,以曼德勒,这个华人影响大,称为华城的缅甸第二大都市,作为中心,依靠当地人民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那么中国的缅甸战略通道,就可以得到保障。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有战略收缩和转移之心,但是明显看得出来,尾大不掉,大船要转头,还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现在美国文官部门国务院和武将部门国防部,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政策道路上,发生了明显的分歧。国务院的主要思考,是以谈避打,和国防部的主要思考,是以打促谈,导致了美国的南亚政策,在后霍尔布鲁克时代,因为缺乏强势的政策协调人,而出现内斗状态。而相映成趣的,是巴基斯坦自己内部的军队和民选政府的权力之争。所以看未来美国战略的走向,还要看当事人的个人性格,和背后受到的利益集团的导向牵制。因为美国在中东还有以色列这个包袱要背,暂时看不出美国可以腾出手来经营东亚。
从目前朝鲜金正日去世之后,美国表现出来的相对克制,可以知道美国在中东和中亚暂时还是脱不了身。伊朗的核问题,一天解决不了,就导致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态势,一直处于走还是留的战略犹豫。
只有美国在伊朗的政策彻底清晰之后,或者是无奈而选择了军事干预和战争解决方法,或者是无奈而接受伊朗获得事实上的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没有实际进行制造),美国对东亚的真正动作,还是只能停留在嘴皮子阶段。
注:这篇是为之前的美国战略转变,而写的后记,本文原标题《美国战略转变后记》;
美国的内政,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因为现在民主党在参议院占优,共和党在众议院占优,现在有处于选举年来临,所有的操作,都以打击对方,自己增加得分为主要考量。难以形成共识。
美国面临第一重两难选择:一,先打击伊朗的话,很可能成持久战,让中国顺利崛起,等搞掂了伊朗就镇不住中国了。二,先围堵中国的话,很可能时间更漫长,让伊朗顺利研制核武器,成为中东大国。
美国面临第二重两难选择:一,如果搞战略收缩退守本土的话,让几个刺头蹦跶地的更欢,美国不甘心。二,如果按原计划一个个打击的话,国内捉襟见肘的财政不支持激进的扩张战略。
但无论如何,美国不会主动收手。每一个强大的帝国都是因为内外交困不得不收手,包括中国的汉朝和唐朝。
我觉得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内部搞好了,外交政策才能得心应手地施行;内政搞不好,那些外交政策,(对中国来说就是外部崛起,对美国来说就是在自己衰落的同时,还想继续做老大),都是不可持续的!可能这个就解释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还只能停留在嘴上,而实际行动落实不好的原因。
另外选举的话, 有很多都支持Ron Paul。。。他们告诉我:只有Ron Paul才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现在的Democrat和Republican,合起来叫做REPUBLOCRATS,只有Ron Paul是不同的。。。但同时他们也告诉我:Ron Paul基本上是不可能选上的,但是他们还是要支持Ron Paul。。。
我也略微了解一些Ron Paul,他是著名的反战人士,同时主张取消美联储。。。可是美国的这个那个大亨,都不喜欢他,因为一反战,军火商就没钱赚了;媒体也不喜欢他。。。我知道西方的选举有两条规则:(1)Money talks. (2) Media are the voters… 这样看来,Ron Paul没戏~~~
但是Ron Paul在我们俄亥俄州的共和党民调得了第一,超过50%;在Iowa州的民调也很不错~~~~
看来如果Ron Paul当选,美国可能会改邪归正~~~~
在美国战略向东之前,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石油美元(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犹太利益集团就能够左右的),二如何找到替代中国民生性消费品的生产国。石油是工业社会的血液,没有这个一切皆扯淡,放弃中东无疑就等于放弃美元在全球贸易交换中的世界货币的地位,也等于放弃了一直到今天为止以美国(其实就是美元)为中心的全球产业分工。对除了美国之外的国家,赚美元代表的首先就等价于在全球贸易交换中的石油,(直接用人民币是换不来的,买石油必须要换成美元),然后就是最尖端的技术和消费品和自己所处的全球产业分工的位置的要求。如果美国全力对付中国就必须要出让部分中东控制权,也就是说石油将不再单单以美元结算,这个时候如何重构成以美国(其实就是美元)为中心的产业分工就将会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中国和人民币现阶段须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以中国(其实就是人民币)为中心的产业分工?)都会对现世界秩序(其实就是经济秩序)产生颠覆性影响。
有独立军工重工体系(这些都是工业社会的最根本,工业社会就是这些支撑起来的)的国家不多,中国算一个,俄罗斯算一个,美国算一个,法国算一个,欧盟算半个,而全球暂时真正能够实现军工重工民工良性循环的只有美国一家,苏联就是没有实现这个循环才玩完的,只有美国人明白中国的产业升级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美现以美国美元为中心的全球产业分工将会被颠覆。
为了井大这两个在我看是明显的不恰当分析与评论,我与之讨论,争辩,没有得到井大的回应,倒得罪了不少井大的粉丝。唉…….
没有回复你,因为你是站在中国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去推论美国的行为。而不是从美国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去看美国行为的背后动力。这个反而是中国的决策部门,需要了解和应对的。
至于你说到的两大硬伤,美国的将相不合,又不是现在刚开始。当年布什手下的鲍威尔和拉姆斯菲尔德也是不合,最后导致赖斯上台。只不过现在的不合,已经形成了美国总体外交政策的困扰而已。
南海核心利益宣誓,本身中国内部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我是赞成悄悄进村的那边,呵呵。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关于井大两个硬伤的问题,我更倾向于支持井大的说法。
但是,关于缅甸,我不太同意井大的分析
事实上,缅甸与我国的关系,恐怕比想像中更紧密。这从中国的反应中也可以看出来。
希拉里去缅甸转一圈,也不过是想看看能不能挖挖墙角,试探和象征意味更重。
另外,关于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不要忽视美国的经济危机因素。
我曾经分析过,缅甸的情况,是中国地缘政治上面的不利之处,就是缅甸对中国太多依赖和控制的恐惧,必然导致其引进其他势力(比如说印度)来平衡。而在斯里兰卡,就是中国地缘的优势。
欧元的问题现在看来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各国的行动都受到自己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首先是救与不救的问题,其次是出钱多少的问题,再次是出了钱之后能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欧洲的问题固然是严重,但是大家不要老是盯着人家说东道西的,我们自己的问题呢?!
我们自己就没有问题啊?!
我们的地方债务其实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要说具体是多少,那也说不清,因为各个部门的统计数目都不太一样。
至此,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便有了四个版本,他们分别是:
国家审计署——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为84679.99亿元。
央行——6月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截至2010年年末,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为14.4万亿元左右。
银监会——同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约为9.1万亿元。
穆迪——在审计署基础上,再加上3.5万亿元或有银行贷款。
俗话说得好啊-什么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当年刺激经济的时候大家是多干快上,而且上的都是大项目,花大价钱,不怕没钱花,就怕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