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个人都熟知。但很多学习者并没有这种感受,学习的过程十分辛苦,有时甚至枯燥,再“时习之”,喜悦从何而来?
是个会意字。上边是“羽”,表示鸟的翅膀,下边是“日”,表示太阳,合起来就是小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里虽然极为少用,但在古汉语里却可以找到很多。如《礼记·月令》中有“季夏之月……鹰乃学习”,意思是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小鹰就要练习飞翔了,这里“学习”就是指学飞翔。
不同于我们今天将学习看作一件事,古汉语中,“学”与“习”是两层意思,“学”是获取理论知识,“习”是通过实践践行理论,学习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有人将“学而时习之”的“习”理解为复习、温习,按照习的本义,理解为练习、实践更为恰当。这就是说,学懂知识还不够,还要时时付诸实践。《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为什么要在大树下“习礼”呢?因为当时礼数繁复,若不练习、实践,就有失礼的可能。不仅是礼,古时人们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要经过多番实践,只依靠书本是学不会的。
学与习被组成“学习”一词广泛使用,或许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不仅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陆游曾作诗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的过程中要“躬行”,从习中学,因为实践出真知,非凡的智慧总是诞生于多次的实践中;二是学到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实践将所学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以提升智慧、指导人生。这一过程正是我们常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此外,“习”字还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正如鸟儿要飞得高、飞得远,就时刻不能停止振翅。
细细体味“习”字本义,我们似乎能理解孔子之乐:小鸟学飞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辛苦,需要克服空气阻力不停振翅,但又是快乐的。一只小鸟从不会飞到学会飞、从飞不好到飞得好、进而自由翱翔天空,是多么美好?对我们来说,“学习”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快乐的:“学”之乐在于对真理的不断追求,这样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对知识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清楚的觉悟的过程,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满足;“习”之乐在于通过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所学内容被消化吸收从而转识成智,所学知识能落到实处从而学以致用,所学经历能指导人生从而修己达人,就这样学习、思考、实践、感悟,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是以往学习的收获,也是继续学习的动力。
或许这就是学习能让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原因:求知的快乐,往往是走过低回蜿蜒的求索、历经曲径通幽的艰辛,而后才能逐渐深入体会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