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2017-06-23 21:22 生活·感悟 ⁄ 共 94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鲁迅描写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让人半懂不懂。之乎者也,是古文里常用的语气助词,要是连之乎者也都不认识,也谈不上作文写诗了。

有言道“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之乎者也虽然是文言虚词,但就和今天的“的”字一样,其实是不可或缺的。要是能把这些词用得巧妙,文章文从字顺,才称得上好秀才。而之的用法也极多,有时候可以作为人称代词,“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有时候可以作为指示代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有时候可以作为介词,比如钟鼓之声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其本义。

关于之的本义,有两种说法,《尔雅》训为“往”,认为是去往某地;《说文解字》训为“出”,认为是草出地面的样子。而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之”从止从一,上面的止像足形,表示脚,下面一横代表某地,人的脚站在地上,脚向前方,表示离开此地去往他处。所以“之”本义是指往,到……去。《说文》的解释,乃是文字讹变造成的误解。

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便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兰亭序》中最有名的字,是“之”。《兰亭序》中共有二十个“之”,但每个“之”的点横折捺都不一样,各有体态,各含风韵,无一雷同。古人说王羲之的行草,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二十个“之”,也的确不负其盛名,自然洒脱而灵动万分,每一笔,都呈现出书法家那一刻的饱满情绪,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

有趣的是,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名字中都含有“之”字。并且他所属的琅琊王氏家族,名中有“之”的也大有人在。事实上,当我们去看整个南北朝的历史,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之”的人,比比皆是,祖冲之、顾恺之、裴松之……陈寅恪先生曾在文中对此做出解释,他认为,六朝天师道(道教早期流派)的信奉者常常以“之”字为名,“之”在名字之中,代表的是其宗教信仰,就和佛教徒常常用法或者昙为名一样。

清人彭端淑有《为学》一文,文中写到蜀之鄙有二僧,其中贫者言“吾欲之南海”,富者认为自己几年来都想买舟而下却没能成功,贫者只带一瓶一钵怎么能成。但第二年,贫者从南海回来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欲之何处?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而成与不成,在于自己为与不为。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