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清:不浊 不杂 不乱 不俗

2017-06-26 21:23 生活·感悟 ⁄ 共 118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人对“清”这个字情有独钟,汉语词汇里许多美好的称誉,都是清字当头:纯净的风是清风,纯洁的友情为清交,清闲安适的生活是清福,公正廉洁的官吏称清官……凡人品、物性、事理好都冠以一个“清”字。

左边是水,右边为青。《说文解字》解释为:“清,朖(朗)也。澂水之皃(澄水之貌)。”清的本义指水无杂滓,明丽澄澈,如《诗经》中写道:“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在先秦典籍中,清多指水、声、气及酒之清浊,而后概念越来越广,涵盖了从物质、人事到精神各个方面,具有不浊、不杂、不乱、不俗等含义。

清的思想就像历史上一条绵绵流淌的小河,从先秦哲学中发源。老子云:“清静为天下正”,道家是在崇尚自然、追求天道的基础上来理解清的,认为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也是人应具备的状态。儒家学说则将清归结到道德审美的范畴,以清比德、以清喻政,寄托了对高尚情操和理想社会的憧憬。在禅宗佛学里,六根清净便可远离欲望与烦恼。一个清字,让我们看到各家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老子的清静无为,孟子的以德抗位,庄子的拒绝功名,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再经魏晋名士的示范,“清”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性格。他们不仅在生活中追求清雅之趣:赏明月清风,听清泉鸟唱,品茶之清苦,抚琴之清扬;更以清为操守,以清为修养:有如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有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去来兮;有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的清高不是高傲,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如《孔丛子》中说:“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意,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为人当清高,为官则应清正、清廉,如是便有了政治风气的清明。韩非子在其著作中谈到百官之吏时,屡次出现“以清廉方正奉法”、“清廉事上而求安”、“清洁之吏”等提法。西晋在立国之初就把“扬清激浊”作为选官的标准,晋武帝要求推荐和任用“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为官,调查并严处行为不轨、聚敛钱财的官员。魏末晋初吏部尚书卢钦,生活清贫,死时家中几无积蓄,因在人事方面公正不阿、唯才必举被世人称为“廉平”;“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贫苦出身,位列三司却始终清正,做官治理有方,经其提拔的官员数以百计,却无一滥竽充数者,由此,天下士大夫皆励行廉洁。还有“清公”毛玠,“清慎为民”的陆贽,“两袖清风”的况钟,“一生清操如冰雪”的夏原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清乃正气充盈之源、亦是万心归聚之泉,“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淮南子》道:“清静者,德之至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但求能在复杂的社会人情中,保持清静的内心,坚守清白的底线,追求清高的信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君子当勉于是而常省思。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