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富:富润屋,德润身

2017-11-09 17:58 生活·感悟 ⁄ 共 149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列女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朝时有个叫陶答子的人,在陶地做官三年,名声不好却家富三倍。他的妻子从其所作所为中,看出了祸患的征兆,劝他为政应当“家贫国富,君敬民戴”。这触怒了婆婆,将她赶走。她便带着孩子,毅然离开了家。后人对此评价,陶妻能有如此高洁品性和远见卓识,见富而不失义,实在难得。

“富”的小篆字形中,宝盖头寓意家庭,中间的一横寓意稳定,口是指人口,田为田地。田地是农业社会最好的资源,让人丰衣足食,并且能持续产出、绵延不绝,比金银财宝更为可靠。在古代,人丁兴旺、家庭稳定、有田维生,富不过如此。

《说文解字》中说:“富,备也。一曰厚也。”备也,是指为将来而储备,有备才能无患,储备越充裕就越富。不过,“备也”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着的。在物质水平极度落后的时期,只要家有存粮就叫富;后来,家家都有存粮了,存粮充裕才算富;再后来,人们认为所储备的物资种类必须齐全多样(如谷物、盐、丝麻、牲畜等),这时的“富”就有了丰富之意。《庄子·天地》中“有万不同之谓富”,使用的就是这一义项。后来,“富”的范围逐渐扩大,被用来指代事物数量的大和多,如“学富五车”是说人读书多,学问高,“年富力强”是说人年纪轻,精力旺盛。

为什么《说文解字》中又将富解释为“厚也”呢?厚与薄相对,本义就是地壳厚。《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若是不足以厚重,就难以承载万物,同样,德行修养不“厚”的人也承受不了富贵——“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论语》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对于不义之财要看得跟浮云一样,每一分财富都应当来自勤劳、智慧、仁义、积累。诸如“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古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管子》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墨子说,“民富国治”。为什么治国之道首先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呢?孔子曾经解答过这个问题: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国,学生冉有问他,卫国百姓众多,应当怎样治理,孔子首先说:“富之”。的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回看历代王朝,但凡国泰民安之世,统治者无一不注重思百姓苦,谋富民策。西汉时,由文景之治到武帝,“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唐太宗年间,“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成就了贞观之治。一个国家,有富才有泰,有富才有裕,有富才有强,国民生活的从容大度、社会气氛的祥和安泰、举国上下的强盛繁荣,都要以物质富足为基础。

当然,富的概念,绝不仅指物质层面的丰衣足食,同时也要求精神层面的富足。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滋养的心灵沃土,人民生活就不是真正的充实富足。因此,正如上述《论语》中所言,孔子在回答冉有时,说完“富之”,立即就说还要“教之”,即使人民富裕之后,还要给人以教育。《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润泽人心、提升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通过坚定文化自信而实现自强的过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经济之富的生产力,会使人艳羡;而文化之富的向心力,则会令人尊重。记得盛唐之时,各国民众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不只心动于物资的丰富,更心折于文化的魅力,他们主动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虔心学习唐朝的制度、建筑、服饰、诗歌,并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民富且文昌,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双丰收,经济家园与文化家园同富足,才能既富且贵,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