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先秦时期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技艺,也是儒家认为君子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基本礼节。其中礼指礼法、礼法,乐指音乐,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车的技术,书指识字、作文、书法,数指算数。
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数的概念的扩充,就标志着数学的飞跃。因而对于人类的文明史而言,一个时代对数的认识和运用,以及对数的理论的建设,反映着当时的数学发展水平。
中国古代数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最晚到战国时,数这个字也已经出现,数量和几何的概念也已经有了萌芽。尤其随着商品交易的出现,人们逐渐具备了统一的记数方法和简单的计算技能。这也是数本身所内涵的意义。篆文的数,从攴婁声,《说文解字》言“计也”,本义即为计数、计算。
甲骨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数字,从一到十到百千万。殷商的人们用这十三个数字,记录了他们所认识到的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而大于十的自然数百千万,则都用十进位制,这意味着十进位制在中国商周时期已然出现。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对此曾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古人认为数产生于大千世界。天地万物有形有像,有增长有缩减,于是就有了数。《孙子算经》中说“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分厘毫秒忽,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眼中的十进位小数,而十进位大数,是十百千万亿。这两者一脉相承,只不过一进一退而已。从忽到分,从一到十,从百到亿,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正如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来记数、算数。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储备粮食,就要知道仓库的容积;要修建灌溉渠道,就要计算渠道的长短;要进行土木工事,就要计算日程人工;要修订历法,就要测得日月的运行。容积的大小、路程的长短、人力的多少、日月星辰的运行……如此种种,都需要用数来表示。于是,产生了数字的运用、数学的知识以及计数计算的技能。
回望数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的古代数学呈现出非常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社会性。中国的数学家们从不讳言数学来源于实践,也致力于将数学应用于实践。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就映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层面,它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都是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解法。
数,产生于大千世界,应用于生活实践,围绕人的生产生活,用加减乘除,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