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2017-12-14 06:28 生活·感悟 ⁄ 共 126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项羽被围困于垓下,粮尽援绝,夜间听到四面楚歌,自知败局已定,慷慨悲歌一曲,也就是今天所见的《垓下歌》。开头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史书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气盖世,正是说自己有着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他的一生也不乏气吞山河这般壮阔的经历。

甲骨文中的“三”,是上中下三横,甲骨文中的“气”,也是上中下三横。不过虽然同是三横,却略有不同。三的三横长短相等,气则中间一横短于上下两横,好像云气流动的样子,本义为云气,凡是从气的字,也都与云气有关。金文基本沿袭了这种写法,不过后来为了突出与“三”的区别,将气上面的一横略作弯曲,战国时期更是将下面一横再作弯曲,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气字的雏形,隶变之后楷书即写为“气”。另外,在最初,气与氣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字,后世典籍中常借氣来表示气(氣本义为赠送别人的粮食,被借用表示云气之后,本义便写作了餼。),简化之后又复用“气”。

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在古人看来,天地未分前是一团混沌之气,称之为元气,这种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云气漂浮于空中,变幻无定,生生不息,似原野上奔腾的野马,内含着生命的意象。因此古人又将气看作推动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万物所蕴含的一种生命力。比如《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气是人的主观精神,也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它固然源自天生,但更需要后天的培养。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强大、刚健,合乎义和道。如果用义和道来培养,那么就会充满天地,无所不在,但是一旦做了亏心事,这种气就散了。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就是在道德培养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需要“养”。

笔落千山风雨,气吞万里江湖。中国的文学艺术之中,也不乏气的存在,中国的文艺理论,也绕不过气这个概念。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作家的个性对于文学的创作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气”不同,文章风格也就有差异。文气的不同来源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是作家的禀性、气度、情感等等方面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如此一来,要写出好文章,也需要“养气”,气不可不养,只有养气于胸中,才能运气于笔端。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他认为对于作家来说,要养好气,就要信守仁义道德,与孟子所言“浩然之气”是一致的。可见文学中所论的大多数气,其实也来源于道德、学识之“养”。同时,也正是这种气,赋予了作品生命力,而有“气”的文章,方才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气韵和风格。

应该说,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所充斥的生命力,浸润在天地万物之中。无论是元气、精气还是浩然之气、意气、神气、志气、骨气,这些由气构成的充满生气的词语,延伸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从哲学,到文学,从书法,到绘画,无所不在。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纷纷用自己的笔触,落下对气的思考和阐发,而从中折射的,正是他们关怀宇宙、俯仰天地、洞察人生的种种探索与追求。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