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背包客之类的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许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远远比现在要多。
“客”字的小篆字形俨然一幅简笔画:上面的宝盖头,是如穹窿般的屋宇;下面是个“各”字,分为两部分,上边是一个倒写的“止”,就是指人脚,在这里代指人;下面是个“口”字形的字,表示洞穴,在这里代表古人居住的地方。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各”都是“来、至、到”的意思。因此,客的本义就是从外地来到房子里,并暂时居住下来的人。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事物均可称“客”。
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专指外,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例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香客指朝山进香者,青眼客则指意气相投者。这其中,有些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于是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宾都穿珠履,后来就把豪门上宾称为珠履客;有些则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迁客、过客,以及冠以地域之属的吴客、蜀客、幽燕客等。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演绎,我们对侠客最为熟悉。古时人们把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其实,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一名侠客——他“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青年出川,“仗剑去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正是他旷达豪放生命火花的释放。读着这样的诗行,无形中唤醒了人们的英雄情结,不由徒增浩然之气。
在古诗文中,“客”是经常出现的。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因客居他乡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异乡情怀,是中国诗文中的一种核心情感,被历代文人墨客渲染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而在个人的情感之上,古代由于自然或战争灾祸,往往还会出现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城邦的大迁移。汉民族中有一个古老的民系——客家人。为什么称为客家?历史上,他们最早本居于中原地区,为了逃避大规模的战乱,在千年之间完成了多次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迁徙,后汇居于梅州、惠州一带,久而久之落地生根,为了区别于当地的土著民,所以自称为“客家人”。
无论是个人的背井离乡还是群体的大迁徙,离开故土都会有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到别人家里去是“做客”,身在异乡是区别于原住民的“客家”,由于“客”是外来者,所以也衍生出一种区别于主观的“客观”含义,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视角。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正如苏轼曾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于天地自然的永恒,只是“过客”,犹如沧海中的一滴水般渺小。不过,既然我们能幸运地有此一生,就不能仅仅“做客”,而应当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