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指珍贵的东西。的确,我们常说的宝贝、宝石、珠光宝气还有文房四宝,普遍来看人们认为那些名贵、珍稀、价格高的东西就是宝。同时,每个人又因为自己的审美、偏好,有属于自己眼中的宝。让我们一起从“宝”字中来看看古人以何为宝。
我们今天常见的宝字是一个简体字,它的繁体是写作“寶”,是宀下面有玉、有贝、有缶。从宀,宀是指房屋,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从玉,玉石在古代是珍宝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纯洁美好的寓意,是古代道德观念“德”的一种器物化的象征——人的品格如果可以用美玉来形容,那这个人就堪称君子了。从贝,即贝壳。今天我们不把贝壳当作稀罕物,但贝在秦代以前曾充当货币,所以汉字中与财物相关的字都从贝,如货、资、贵等。从缶,有学者认为是表音,也有观点认为缶是一种装水的陶器,在商周时期,由于技术的原因,陶器制作烧制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因此缶也很珍贵。
《说文解字》中说:“宝,珍也。”宝字最初的意思是珍藏,后引申为珍贵之物,也就是宝贝。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宝贝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非常口语化。因此人们大概以为这个称呼是今天才有的,无法想象严肃拘谨的古人天天把“宝宝”“宝贝”等词挂在嘴上的情景。不过,古人的确是很早就开始使用这些词了。例如,《通俗编·称谓》中说:“今人爱惜其子,每呼曰宝宝,盖言如珍宝也。’”宝宝原来只是用来指称小孩儿,如今却扩大化使用。
而宝贝一词,使用得就更普遍了。它的本义是珍贵少见的贝壳,例如西汉学者焦赣在《易林》中写道:“丧我宝贝,亡妾失位。”西晋木华的《海赋》中也有这个词:“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宝贝”跟“明珠”対举,当然也是指稀罕的贝壳。这句话使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当年殷纣王囚禁了周侯西伯,周侯的大臣太颠、散宜生等人高价收购了水中的大贝,连同其他珍奇之物一并献给殷纣王,纣王这才放了西伯。另一个典故是,春秋时期随国的国君随侯救了一条大蛇,大蛇为报救命之恩,衔了一颗夜明珠献给随侯,故称“随侯珠”。随侯珠和和氏璧合称“春秋二宝”。有趣的是,这春秋二宝也合称“随和”,因其贵重,又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德,而凡是具备高洁品德的君子都很谦和,因此又慢慢演变出谦和、和气之意,我们今天口语中以“随和”来形容为人和气即由此而来。到了清代,民间俗语中开始用宝贝来称呼心爱之人,多用于称呼小辈,比如《红楼梦》中:“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这是贾母对宝玉的称呼。
宝是珍贵的东西,以何为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在《孟子·尽心上》里写道:“诸侯之宝者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意思是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人民和国家大事。如果只是以珍珠美玉为宝物,祸患一定降临到他的头上。《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贤臣名子罕。当时有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想要献给子罕,子罕不愿接受,他说:“我以不贪为珍宝,你以玉为珍宝,如果你给了我玉,那我们就都失去了珍宝。还不如我们自己保有自己的宝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宝未必是物质的昂贵,更可以是美德,是精神的可贵。
今天,简化的宝字下方仅仅保留一个“玉”,正是要提醒我们要以高尚温润的君子之风为宝,以道德、学识、气度为宝--唯有这些才最珍贵、最永恒。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