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再常见不过了:它可以表示经久不变,如常量、常数,也可以表示普通、一般的,如常规、常人。古时有说三纲五常,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里的常又可以表示一种准则。不过,以上这么多,没有一个是常字的本义。常的本义是什么呢?
在小篆、隶书以至今天的简体字中,常字的形态变化都不大。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尚”,表音;下面是“巾”,表意。《说文解字》中记载:“常,下裙也。”常字本义是裙子。大致从夏朝开始,我国的服饰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男女通用,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而“常”与“裳”最初意思相同,都表示裙子,后来在这个义项上,“常”慢慢演化退出,只留下了“裳”。但是,早期这种用法依然有迹可循,比如在《逸周书》里面就写道:“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这里常就是裙子的意思。
除了指下衣,常还可以指旗帜,围在下身的一大块布叫常,围在旗杆上的一大块布也叫常。而旗帜有象征的意义,人们希望它永远不倒,所以常就引申出恒久、经常等含义了。《列子》中有:“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其中常是经常,化是变化,这句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论语》中记载,魏国的公孙朝问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和谁学的。”子贡回答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里常是固定、永久之义,子贡的意思是,我的老师何处不学?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授课呢?的确,孔子自己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虽不是名校毕业,也没有跟名师做过学问,但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天涯何处无老师”的人。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印证。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圣人无常师”的最好注解。
常作为恒久也好、经常也罢,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不断运用着。其实说到常的语义,如果能细细琢磨,便更能在其语义的表层下体会到一种属于常的意蕴--常就是日常、平常、经常、常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是纵观生活,我们会发现,比“开头”更难的,是坚持--一时兴起不难,难的是把一时一刻的热情化为日常生活的习惯,把外在条文的约束化为内心的自觉尊崇,形成生活的常态。世上无论大事小事,最怕的就是懈怠。虽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要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却往往并不容易。
不仅仅是个人,治党治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的一句古语。其重要性在于,这不仅是古往今来的一个“通鉴”,也是当下正风肃纪反腐的宝贵经验--政权良治,贵在持之以恒;吏治整饬,必须坚持不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同时也要看到,这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良好开端,全面从严治党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决不能跌入抓一抓、松一松,出了问题再抓一抓、又松一松的循环,必须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做任何事都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岁月的沉淀会给坚定者以奖励,时间的磨砺会给奋进者以答案,苦心的坚持会给平凡人以不凡。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