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盘:不躲不怕,逆风翻盘

2019-02-27 18:02 生活·感悟 ⁄ 共 158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要数2019年的第一个网络热词,当属“盘”字。一开年,网友们便纷纷以“盘他”为宣言,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万物皆可盘”的创意比拼:“啊!我偶像的新剧要上映了,盘它!”“国足今晚要对战泰国队,盘他!”“我被生活盘了。”网友们脑洞大开的“再创造”,让我们几乎能在一切表达情绪的场合看到“盘”这个字。

说到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浅而敞口的盛物器具、器皿,但这并不是盘字的本义。甲骨文中的盘,左边从“凡”,像是高圈足的盘的形状,右边从攴(pu),像手持长棍敲击的样子。商周时期,盘是一种盛水器。贵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盘常与匜配合使用,是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沃盥之礼中的沃即是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匜用来倒水,盘则用来承接弃水。这不仅是为了讲卫生,更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因此盘匜等盥洗用具也都被归在了礼器当中,盥洗的行为更是十分严格。

金文的盘,因为“凡”的字形与“舟”非常相近,所以就逐渐讹写成为“舟”,又在下方加上了“皿”,表示它作为器皿的功能。此外,盘字在古代还有多种写法,其中有一些是依据盘的材质而发生演变。比如先秦时期的盘多用青铜制成,所以产生了从“金”的“鎜”字;汉代以后,大多用木头制作,于是产生了从“木”的“槃”字。盘的形状并没有改变,但是人们乐于随着材质的变化而使用新的字形,只不过后来人们不大再讲究这些区别,最后简化为今天的“盘”字。

进入汉代以后,盘逐渐演变成为盛放食物的饮食器具。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当时人们坐在一起举行飨宴,曾经用到了“杯盤狼藉”这个词,形容宴饮结束时杯盘放得乱七八糟的样子。后来,盘作为食器被广泛应用,所以才有了唐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盘作为动词的义项,其实早已有之。例如,《醒世恒言》中有:“且请先生和儿子出来相见,盘他一盘”,这里盘取盘问意。此外,古代人们出门远行时,随身携带的路费往往被称为“盘缠”, 此处盘是指盘绕。可以看到,“盘缠”明明是一个名词性词语,组成它的却是动词性的盘和缠,路费为何既要盘又要缠呢?这是因为,古代的货币主要是方孔圆形的铜钱,分量较重,为方便携带,常在孔里穿上绳子,把它“盘”起来“缠”在身上。成语“腰缠万贯”,就是极言随身携带的钱财之多。当然,这只是夸张的说法,一枚铜钱大约重4克,一贯差不多有8斤重,《醒世恒言》卷三十三《十五贯钱戏言成巧祸》中,刘君荐受丈人资助十五贯钱去做本钱,小说写他是“驮了钱一径出门”的——仅仅十五贯钱就差不多有一百二十斤重。从这个角度来说,称路费为“盘缠”,其实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正如“腰缠万贯”中的万贯铜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缠在腰上的。

盘字,也是文玩界常用的术语,是指文玩手串通过摩擦捏压,让其包浆变色更具价值。文玩界有一句俗话:“三分品相七分盘”。纯天然的文玩本来都是很粗糙的,所谓的“盘”就是用人手上的油脂来让文玩不断地吸收,最后达到油亮闪光、珠圆玉润的完美结果。2018年,相声演员孟鹤堂在《文玩》中两眼一瞪说出的搞笑台词“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都不圆润,盘它!”火了,“盘”被网友赋予了更为宽泛的涵义。盘,可以表示对人、事、物的喜爱:“盘”偶像,“盘”宠物——在充满了爱意的语境里,“盘”甚至比普通的告白多了些磅礴冲劲。盘,也可以表示决定去直面那些看起来特别棘手的难题——恐怖的期末考试来了怎么办?盘它!工作KPI高高在上怎么破?盘它!生活中突然天降横祸怎么办?还是盘它!

流行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在各种“盘它”的口号里,我们仿佛可以读出一种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态度和气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使被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难题“盘”了,我们也不躲不怕,而是勇敢“盘”回去,迎面反击、逆风翻盘。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