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史·地理 > 正文

高铁风云–世界高速铁路百年史话(五)

2012-09-06 19:45 历史·地理 ⁄ 共 5026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在铁道界,由于日本从没有进行过铁路高速试验,再加上国铁连年赤字、事故、罢工的困扰,业界都不相信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在社会上,反对派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一些激进公共知识分子,如东京大学教授今野源八郎、著名作家阿川弘之等,甚至把新干线称为“战舰大和第二”,认为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将与耗资巨大的大和战舰一样毫无意义(这与前阶段甚嚣尘上的中国舆论何其相似)。然而,更多的日本民众,对于新干线计划表现出积极热烈的期待与支持

》》》高铁风云–世界高速铁路百年史话(四)

    1957年5月30日,日本国铁铁道技术研究所,在东京银座的山叶会馆举行讲座,主题为“超特快 东京—大阪3小时运行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主题,要知道当时东京—大阪(全程515公里)的特快列车,运行时间为6个半小时,平均时速仅79公里。要实现3小时运行,列车速度起码要提高一倍以上。国铁研究所的三木忠直、星野阳一、松平精、河边一等技术专家,为500多名听众讲解高铁技术,描绘了一幅未来铁路激动人心的画面。经过媒体报道,这次讲座让日本社会掀起了关于高速铁路的激烈争论。

日本新干线背后的阴谋

    此时恰逢日本成功获得1964年东京奥运会承办权。在国铁的运作下,日本内阁会议于1958年12月19日,批准了东海道新干线建设研究计划。但是会计师根据岛秀雄主持的设计方案,估算出工程造价将高达3000亿日元。十河信二意识到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日本政府的承受底线。为了能使新干线计划在日本国会审议通过,十河信二指示属下将申报预算缩减一半,一旦新干线计划在国会通过,不足的资金再由他凭借政治手腕来解决。而一旦新干线的预算不能在国会通过,政府可能会采用耗资低得多的方案——建设双复线窄轨铁路,那么新干线计划也就彻底死翘翘了。

    按照十河的吩咐,日本国铁向国会提交的工程总预算为1972亿日元。果然不出十河所料,1959年3月30日,预算在日本国会顺利通过。政府要求新干线必须在1964年10月10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开通运行。1959年4月20日,东海道新干线工程便迫不及待地在“新丹那隧道(长7958米)”东口举行了开工仪式。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建设拉开了序幕。工程主要由国铁和日本铁道建设公团承担。而东海道新干线的最终实际耗资高达3800亿日元,剩余的资金窟窿单靠国铁的财力是无法解决的。十河很清楚,随着工程建设推进,国会迟早会发现事情真相。而且一旦内阁换届,那么新干线很有可能因资金问题而夭折。只有把日本政府牢牢绑架到新干线计划上,才能杜绝新干线中途夭折的危险。当时的大藏大臣佐藤荣作(出身铁道省,后出任首相)向十河献计:最好的办法是向世界银行贷款。

    1944年7月,联合国考虑到二战后需要支援受灾国家重建和发展中国家建设,便在美国设立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俗称世界银行。世界银行贷款除了需要签订贷款合同外,还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提供担保。因此,一旦贷款成功,将把日本政府与新干线计划牢牢捆在一起。日本政府碍于国际信誉,必然会对新干线尽力提供支持。

    然而世行贷款还有一个条款,就是申请贷款的项目不能是带试验性质的。这个条件对于新干线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条实际运行速度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更何况日本高铁还采用的是并不成熟的动力分散方式。为了说服世行官员,岛秀雄等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详细陈述湘南列车、小田急SE列车、回声号特快列车的实际业绩。最终日本人涉险过关。1961年5月2日,日本国铁与世行签订了8000万美元的贷款合同(折合288亿日元,24年还清),条件是铁路必须在1964年建成。这笔贷款仅占新干线总造价的7.5%,远远不能解决资金问题,但是绑架日本政府的目的已经达到。

wps_clip_image-23112[4]
    1962年6月26日,东海道新干线的神奈川县大矶—鸭宫模拟线,1000系试验列车进行高速测试时,国铁总裁十河信二亲自添乘,记者拍下了这张十河探出车头,向观众招手的照片

十河信二功成身退

    东海道新干线从1959年开工到1964年通车,只有短短5年的工期。由于日本从未进行过时速200公里列车试验,而工程又涉及土木、车辆、信号、供电、通信、列车运行管理等复杂技术系统;为了确保新干线能成功,国铁总工程师岛秀雄,对于新干线建设提出的技术原则是——不采用未经实际验证的新技术,只对成熟技术进行系统集成。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使得日本人避免了英国、美国、苏联、德国在高铁项目中,盲目追求最新技术而导致的失败。但是随着工程建设推进,新干线最致命的资金问题爆发。1963年5月19日,十河信二因为新干线建设经费问题,和任期界满而辞职,随后岛秀雄也宣布辞职。日本政府随即任命三井物产前社长石田礼助,接任国铁第五任社长(石田曾经也反对建设新干线)。此后,在池田勇人内阁默许下,日本国铁通过政府担保发行铁路债券(占总投资的50%)、大藏省提供低息贷款等途径,陆续填上了资金窟窿。

    一连串的人事动荡,最终并没有影响东海道新干线的如期建成。1964年10月1日清晨,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在东京站9号站台,隆重举行通车剪彩仪式。国铁总裁石田礼助、东京都知事等贵宾一同出席。早上6点整,随着发车铃声响起,在送行人群的“万岁”声中,首发车ひかり1号(光1号)从东京开往新大阪,ひかり2号从新大阪开往东京,全程515.4公里,分为13站,最高时速210公里,平均时速129公里。东京至大阪的旅行时间由6个半小时缩短至4个小时(第二年缩短至3小时10分钟)。大批媒体现场直播了新干线开通仪式。80岁的十河信二没有参加剪彩仪式,他被请到国铁总社参加开业纪念庆典,并颁赠裕仁天皇赐予的“银杯”。新干线开通9天后,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正式开幕,由19岁的早稻田大学学生坂井义则点燃火炬。坂井生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那天(1945年8月6日)。这一点火仪式充满政治意味。

   (东京奥运会开幕6天后,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威力超过广岛原子弹)

    1973年,日本国铁在新干线东京站的月台上,立起了带有十河信二雕像的新干线建设纪念碑。1981年,十河信二病死在国铁中央铁道医院,终年97岁。有人把他看作“日本铁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功臣”,也有人说“他用一双肮脏的手建成了新干线”。岛秀雄在离开日本国铁后,进入了航天研发部门,1969年10月,出任宇宙开发事业团(现属日本宇航局JAXA)初代理事长,开始建设种子岛宇航中心。1970年2月11日,日本在鹿儿岛发射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重量仅有23.8公斤),只比中国早了两个月。此后在美国技术支持下,日本航天技术迅速脱胎换骨。1998年,岛秀雄去世,终年96岁。

    对于日本国民而言,新干线的开通不仅解决了东海道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鼓舞了日本国民跻身先进国家行列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世界铁路界而言,新干线使得人们重新审视铁路,这个“夕阳产业”的新价值,由此引发了欧洲国家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

wps_clip_image-17766[4]
    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站举行盛大的通车仪式,国铁总裁石田礼助剪彩

新干线如何改变日本

    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后,日均客流迅速突破6万人次,两年后实现盈利。到1967年7月13日,乘客总数已经突破1亿人次,年均客流增长高达17%。到1971年,东海道新干线已经收回了全部建设投资,前后仅用了7年时间。到1974年,即新干线开通的第10年,累计盈利已经达到6600亿日元,相当于建设投资的近2倍。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初被舆论指责为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吸金能力居然如此之强。当然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新干线的开通,对日本高速公路和航空公司,造成沉重打击。在东京至大阪段,高铁客流占七成,航空客流只能占到三成;东京至名古屋的航班,则干脆被航空公司取消了。(在中国,航空与高铁的利益争夺战和政治斗争正在上演,媒体上充斥着打击高铁的各种舆论。)

    新干线建设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由于高速铁路可以在4小时内,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日本主要大城市连为一体,加速了人员和物资流通,促进了沿海产业带的形成,有力推动了日本经济发展。1967年,日本超越法国和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苏联除外)。基于东海道获得的巨大成功,日本运输省和国铁于1967年开始修建山阳新干线(新大阪—博多,全长554公里),耗资9100亿日元,建设成本是东海道的2.4倍。其中新大阪—冈山段于1972年3月15日通车,冈山—博多段于1975年3月10日通车。

    山阳新干线与东海道新干线贯通后,从东京直抵西部的福冈,连接沿线所有主要城市,全程1069公里,成为横贯日本的经济大动脉。将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等五大区域工业带连为一体,形成连绵上千公里的“太平洋工业带”。这里是日本工业最密集的地区,占到日本工业产值的75%、工业就业人口的67%、钢铁产能的95%、重化工产能的85%。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爆发式成长。为了消除日本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异,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修建连接内陆的高速铁路,以高铁为轴心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全国高速铁路网。

    1970年5月18日,日本制定了《全国新干线铁道整备法》,运输省据此确定了总长约为6000公里的新干线铁路建设基本规划。1971年11月,东北新干线(东京—新青森,714公里)和上越新干线(大宫—新泻,270公里)动工(另外一条成田新干线胎死腹中)。但是由于土地征收困难及多次隧道施工事故,使得原定6年的建设工期延长至11年。

》》》高铁风云–世界高速铁路百年史话(一)

    1982年6月23日,东北新干线大宫—盛冈段通车;1985年3月14日,上野—大宫段通车;1991年6月20日,东京—上野段通车;2002年12月1日,盛冈—八户段通车。2010年12月4日,八户—新青森段通车,标志着东北新干线全线正式通车,全程714公里,用时3小时10分,建设周期前后长达39年。其中东京至盛冈段535公里,耗资高达26600亿日元,是东海道建设成本的七倍。上越新干线的大宫—新泻段于1982年11月15日通车,1990年又建成了汤泽支线。其中大宫—新泻段(273公里),耗资高达16300亿日元。后期修建的新干线,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征地成本、人力成本、材料成本成倍提高,导致建设成本日益高昂,投资收益急剧下降。今天中国的高铁建设,同样面临这种问题。现在不建,难道要等成本急剧攀升后再建吗?

    在上世纪70年代新干线建设期间,恰逢世界石油危机,1973年日本国铁因为财政紧缩,冻结了5条整备新干线建设计划。这一停就是14年,使得日本错失了大规模建设高铁网的最佳时机。直至1987年日本内阁会议解除新干线冻结后,为举办1998年长野冬奥会,决定修建北陆新干线(高崎—长野),全程117公里,1997年10月1日通车,耗资7900亿日元,后命名为长野新干线。作为山阳新干线的西延伸段——九州新干线(鹿儿岛线)从九州北部的博多站,连接九州最南端的鹿儿岛中央站,全程257公里,于2011年3月12日全线通车。

    至2011年,日本已经先后建成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515公里)、山阳新干线(新大阪—博多,554公里)、九州新干线(博多—鹿儿岛中央站,257公里)、东北新干线(东京—新青森,714公里)、上越新干线(大宫—新泻,270公里)、北陆新干线(高崎—长野,117公里)等六条高铁主干线路,纵贯日本全国,总里程达2427公里。此外还有秋田新干线(盛冈—秋田,127公里,1997年通车,耗资970亿日元)、山形新干线(福岛—新庄,149公里,1999年贯通)两条迷你新干线。

    如今新干线已经成为贯通日本的交通大动脉,日客流超过百万人次,年运输量近4亿人次,是日本航空运量的4倍。新干线累计运输客流已经突破70亿人次,相当于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运输一次。新干线线路长度仅为日本铁道总里程的10%左右,但它的收入竟然占到铁路总收入的40%,而运输量占到铁路总量的30%。到2015年,新干线将延伸至北海道的札幌,把日本四岛全部连接起来。伸向日本北部的高速铁路,将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来源专题世界高速铁路百年史话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高铁风云–世界高速铁路百年史话(六)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