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食:推食食我

2017-07-06 19:46 生活·感悟 ⁄ 共 102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饮食非小事。自古文人对食之一字颇有个人见解,也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宋代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他与东坡肉的故事流传甚广,留下的关于饮食的名篇也不少,比如那首著名的《老饕赋》。饕是饕餮,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饕餮的特点就是贪食,于是就用老饕代指极能饮食之人。清人袁枚也是一位“老饕”,写了《随园食单》,包罗当时江浙一带的美食。

近人汪曾祺也是出了名的爱吃,他论食谈吃,总是细腻的、贴近生活的,比如说他曾写山西人爱吃酸菜,说“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一日三餐是我们的习惯,然而对于古人来说,却并非如此。原始社会是饥则求食,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定时吃饭的习俗,先秦以前,寻常人家都习惯每天吃两顿饭,也就是两餐制,古人称之为朝食和餔食。直到隋唐时期,才有午食的概念。

食的本义就是进食,朝食是早上进食,餔食是晚上进食,这一意义,在甲骨文字形中表露无遗,且颇有画面感。食的上面是一个口,朝下,偶尔还可见流下的口水;下面是一个盛有食物的器具,好像正有人津津有味地吃着东西。甲骨卜辞中就用大食、小食来表示吃早餐和吃晚餐的时间。

民以食为天,食在人的生存当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衣食住行,首先要有食物来填饱肚子。上古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黍、稷、麦、菽、麻等,其中稷也就是谷子,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它都是最重要的粮食,因此古人用稷代指谷神,与代指土地神的“社”合称为社稷,代称国家,把社稷作为一个国家安定的根本。

食字下方是盛有食物的器具。这种器具很多,比如盛饭的器具有簋、簠。簋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一般是由青铜或陶制成,圆腹,两耳。还有簠,多为方形,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等饭食的器具。还有一种器具名叫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腌菜、肉酱、肉羹了。当时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因此许多与美食有关的字都从羊,比如美、羞、羹、鲜等。我们常说的鼎,最初是用来以烹煮或盛放肉食,鼎下可以烧火煮食,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一般是三足圆鼎、四足方鼎,古人用“鼎足”“鼎立”比喻三方并峙,就是借此形象。

古人的生活在朝食餔食的交替中进行着,他们的生命和情感在一件件饮食器具中得以呈现。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文字,解读它,然后看到了它背后的生活,拥有的工艺,经过的年岁,承载的文化。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