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纪:人间万事须有纪

2017-07-31 22:15 生活·感悟 ⁄ 共 134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观察到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十二年,便称十二年为一纪,为此顾炎武写下了颇为感慨的诗句“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不过也有别的说法,比如有称一千五百二十年为一纪的,甚至还有更长的。古代传说从天地开辟以来到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共计二百七十六万年,将其分为十纪,分别是: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这每一纪就有二十七万六千年了。

一纪的时间长度并不固定,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时间含义。不过纪的字形却从战国到现在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纪从系己声,《说文解字》言,“丝别也”,本义是指丝缕的头绪。

回到历史中去看纪字的本义,我们会更容易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丝织物的残片。古人在煮茧缫丝时,通常是将几个茧的丝头(绪)并在一起,这样就能在卷绕的过程中合成一根丝线。无论是茧抽出的丝,还是合成的丝线,都有其首,这个首就是纪。有了纪,才能合成一根丝线、合成一把丝束,才能有条有理,多而不乱。

因此,在文献之中用纪的这个意义来做比喻的情况很多。《礼记·礼器》中就将礼比作纪,说:“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君子对礼一定要重视,因为它就像丝束的线头一样不可乱,如果它乱了,那其他的一切也都跟着乱了。

纪的本义,意味深长,久而久之,纪也就引申出了要领、法则、法纪、政纲、纪律等等意义来。《吕氏春秋·论威》中将义比作“万事之纪也”,是说义乃万事的法则。《后汉书·邓寇列传》“(百姓)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中的“师行有纪”,则指纪律而言。

事实上,“纪律”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了,如《左传·桓公二年》说:“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意思是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纲法度。 汉代徐干的《中论·历数》中说:“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这里的纪律则是规律规矩之意了。有时候古籍之中出现纪律,是专指军纪而言的。不过也可以看到,虽然古代纪律一词含义丰富,与我们现在常说的纪律略有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

与纪相似的,是纲。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罔罟是渔猎的网具,纲是提网的总绳。纲与纪作用相似、地位相当,因此两者常常相提并论,并且在原义的基础上不断引申出新的含义来。比如《荀子·劝学》言:“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表示礼就和渔网的纲、丝缕的纪有着一样的作用,纪与纲已经引申为大纲要领之意了。再比如《吕氏春秋·用民》言:“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这里的纲和纪则是引申为法度之意。

纪的含义当然不仅限于此。比如纪年,意思是记载年代,纪元是指纪年的第一年,这个纪,义同“记”。中国古代较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王公不在位为止。比如公元前722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也是鲁隐公元年,《左传》记事就从这一年开始。后来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有开元元年、天宝元年。

无论是用来纪年,还是作为要领,抑或是当作纪律、法则,人间万事须有纪,人间万事须守纪。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