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7-08-09 22:23 生活·感悟 ⁄ 共 121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说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在澡盆上刻了自我告诫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警示自己要永不满足、与日俱新,每天都有进步。

“新”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辛,指从树木劈砍下来的楔形木块,右边是一把锋芒毕露的斧头,表示用斧头砍柴。《说文解字》中说:“新,取木也”,木之始伐谓之新,这就是新最早的含义。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人们明白,树木只有砍去旧枝、长出新枝,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因此,中国人自古就具有求新、创新的意识,这种意识小能促使个人完善,大能推动国家、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一个人应当不断成就新我,不断日新向上。北宋理学家张载曾作诗表达这种每日求新的精神:“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亦曾题词总结成功经验:“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的确,一个人若能坚持向新、自我完善,学业、品德必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生的成果也将在日积月累中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

对国家民族来讲,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日新者必日退”,一个民族只有不断革新、不断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时代,才能在竞争中日益强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往往表现于文字,潜藏于内心,迸发于历史的关键节点,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这种求新的动力,常来源于内外两方面。从外在来说,每一次多民族间的交融与碰撞,都是中华文化新陈代谢的机会。经过一次次或来自和平交流、或来自战争的撞击与渗透,中华文化便吐故纳新而活水长流。从内在来说,中华民族自身具有不断向前的动力。《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自强自新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性格,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于是,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华文化总能以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应对各种挑战。

翻阅史书,“创新”一词常常同“改旧”一同出现,如《魏书》中有:“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周书》中载:“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这说明,我们的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否定,不是无中生有、凭空创造,而是“温故而知新”、“守正出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更新。传统哲学讲究经权之道,不变叫“经”,变化叫“权”,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经中有权、权中有经,定中有变、变中有定,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此才能穿越五千年岁月而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能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与我们民族不懈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息息相关——这种求新的精神就是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即使一时遇到波折,依然能够渡尽劫难、重整山河、焕发新生;所以才在每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依然能“前进前进前进进”。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