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用:做一个有用的人

2017-12-01 06:15 生活·感悟 ⁄ 共 108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甲骨卜辞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式:“……,用。”或者“……,兹不用。”在这里,用与不用出现在命辞之后,表示对命辞内容可施行与否的裁定。这大概就是《说文解字》中说“用,可施行也”的原因。但这其实是用的引申义。

用,甲骨文字形就好像一个平时用的桶,乃桶的初文。一般是用三竖表示桶的躯干,其中穿插的横线表示桶箍,器无定形,故字无定式,横线或多或少,或上或下,或正或斜,形成了甲骨文中写法不一的“用”。到西周,写法基本统一,小篆字形就是承此而来。因为桶是日常用器,用便引申为一切器用之用;桶可以使用,所以用引申出了使用、实用、任用、施用等等意思来。

多友鼎拓片

“用乍(作)宝尊彝”、“子子孙孙永宝用”,是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铭文之一。前者说将这件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后者说希望子子孙孙永远都能保存着这件器物。这都是因为这些青铜器一般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其功勋有关。比如西周晚期的多友鼎,记载着当时与猃狁的一场战争,猃狁入侵,多友率兵迎击,取得了胜利,周王也重赏多友,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多友铸造了这个鼎以纪念这件事情。青铜器的不朽,刻录功业的不朽。古人希望这些器物能够永世流传,也希望后世子孙能永远铭记、珍惜祖先的功德与荣耀,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这里的用,承载着功勋与希望。

用这个字的内涵,无限延伸。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一说,认为学问须有益于国事,要将所学用到解决社会问题、维护国治民安上来。事实上,这一思想内涵早已形成。商周时期,官学就强调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是为了天下社稷的兴盛与安宁。周代的官学由官吏担任教师,将政事与教育合一,要求学生要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培养文武兼备之士。春秋后期私学兴起,但政务的管理依旧是其教授的重点,孔子教学重在教人学为人之道,但也涉及了很多为政之道。

所以,经世致用的用,充满了社会意义。在经世致用的思想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有着治国平天下的信念,自觉担负起关心时事、为国效力的使命,心怀天下,心系苍生。无论是教育、学术、文化乃至个人修身,最终都是为了用,最后都归结到“经世致用”上来。

经世致用的用,要用在为天下、为国家、为民族上,要用在匡时济世上,这就将国家、民族和个人融合在一起。古代的经世致用之学认为,做人和做学问,二者是统一的,并且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人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特别是在国家民族这些大节上不允许有污点,不然经世致用也就失去了灵魂。

世事无绝对,但人应当做一个有用的人。自立自强,谦卑谦逊,敢作敢当,发挥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