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苔: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2018-02-26 17:55 生活·感悟 ⁄ 共 145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春节期间,袁枚的一首诗火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就是日常可见的青苔,小篆从艸治声,隶变之后楷书写作菭,不过一般我们省略写作苔,改为台声。《说文解字》言其为地衣,是因为苔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贴着地面生长延伸,故有此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有阳光照得到的地方,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有干燥的地方,也有潮湿的地方,在白日不到之处,青苔爬满,青春照样萌动。苔所处之处,背阳就阴、违喧处静,苔所生之貌,不根不叶、无迹无影,然而就是这样好似被遗忘的角落、就是这样容易被忽略的外貌,却让很多诗人对其情有独钟,在诗文里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一抹绿痕。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一直蔓延到台阶之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连带着帘子也变得青青。苔痕之上,是环境的宁静与雅致。叶绍翁想游园却没能进门去游,猜想或许是主人担心这满地青苔被人踩踏而闭门谢客:“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王安石闲居之处庭院之中一半长满青苔:“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这些诗句所传达出来的苔,大多是安静的,幽僻的,带着一份安静与闲适,苔好像也就是这样。可是袁枚的这一首颇有点打油意思的诗里,苔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这首诗在沉寂百年之后醒来,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审美意味。或许在袁枚写《苔》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别的意思,觉得好玩,便写了,写得好,便自得其乐了,要说有多少深意,可能并没有。可是那一天,在台上,当梁俊老师和乌蒙山里的孩子们唱起这首诗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为这首小诗加了新的注脚。我们听他们唱,听他们说,获得了对这首诗的认识,并且很有可能是最初的认识,于是激发起文字中潜在的意义,苔便忽然间成了有志气的苔,这首诗也变成了言志之诗。人们通过苔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虽小犹敢绽放的勇气,看到了从羡慕到行动的力量,看到了小小生命里的大大光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牡丹当然是向阳而生,她的雍容华丽使得她获得众人的喜爱,她姿态高雅,自信绽放,苔呢?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却不卑不亢,兀自生长,哪怕无人关注也极力展现自己的青春,勇敢表达自己的志向。行走人世,会遇见很多出众的人才,但遇见更多的是平凡。可是平凡又怎样,即使我们不是最出众的最聪慧的最好看的最有特色的,但依然可以像牡丹一样开放。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做好自己,做到自己的极致,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怡然自得于自己的美,自得其乐于自己的绽放。终有人会看见,终有人会欣赏,终有人会为此感到骄傲。

很多人说这首诗沉寂了三百年,其实袁枚的这首《苔》,常常被收入幼童启蒙读本。这是因为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意思简洁明了。古人说诗教诗教,是温柔敦厚的,教小孩子去读诗,并不是让他们领会诗的内在思想了悟更为深刻的内涵,而是教会他们去拥有一颗温柔敦厚的内心,让他们从诗里读到生活,从诗里看见自己,学会驻足,学会感受,学会从身边的这些小花小草小事物之中找寻爱与力量。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技法,名为点苔,画家在山石交互处,界限不是很清晰,便用苔来点醒。在这里,苔是一种概括性的符号,不一定是指青苔,有时候的确是石上青苔,有时候则是路边蔓草,是树上藤萝,是山顶小树,有时候非石非草非树,只是恰好应有一片什么在这里,难以具体描绘,于是便选择了点苔。这些点点青苔,在画家的笔触之下,形成了山石草木。因为被需要,所以点苔,因为苔,被需要。在画里也好,在生活中也好,苔很小,但不可缺少。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