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三山五岳,所谓三山,是指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海外三仙山,以美丽的传说和朦胧的仙境著称;五岳则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矗立在中华大地上,以险峻秀奇的风景和丰富的人文闻名。
山的本义是指地面上隆起的土石,小山如此,大山也是如此。古人看到这景象,就用极其简单的笔法将它描摹,甲骨文中的山,就是画出了山的轮廓,好像是三座山峰矗立,直观而形象。
而山水画中的山,也极为直观和形象。宋代画家范宽有《溪山行旅图》,画中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大山,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一条白线似的瀑布飞流而下,山雾从山脚下蔓延而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是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画家画山,仿佛将宇宙熔铸笔端,以惊叹与敬畏之笔回应着自然,落笔之间有一种平常却伟大的韵律感不停回响耳畔。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山的面貌,使观看的人身临其境,中国古人创造了“皴法”这一技法,各式各样的皴法画出了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山,或坚硬,或柔和,或棱角分明,或烟云隐现,山的自然之美就与艺术的笔力达到一种融合与平衡。观者通过山水画,如真在此山间,与画家共赏、共鸣。
古人对山充满着仰慕与向往。一方面,山宁静而悠远,坚实且稳固,草木生长其上,鸟兽栖居其间。这种直接呈现眼前的旺盛生命力,使得先民屡屡关注高山,对其充满好奇。而他们的想象力,也就驰骋其上:神话传说中出现了昆仑,上有瑶池、阆风、县圃等仙境;出现了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才有了后来的女娲补天……这些均赋予了山更多的文化内涵。而当年巢父山居,许由隐于箕山,高洁之士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山与隐士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写隐士,就想到山;写山,就想到隐士。山与隐士就这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观感,留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另一方面,人们在面对高山的时候,看到山的高大与沉稳,想到了君子的高尚品德与从容不迫的风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高山的仰望崇拜也就化为了人们追求道德的力量,在观照中不停地提升自己。人们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即使是小山,只要有人文有文化,就能为人所知。
山的险峻与陡峭,让人想到了人生的困境与坎坷。众所周知蜀地四面高山围绕,走在这样的路上,步履维艰,比上天还难,因此李白发出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崎岖的山路需要跋涉,奇险的山峰需要攀登,而人生恰如登山。山高人为峰,大凡有所作为或愿有所作为的人,所必不可少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翻越险阻、攀登高峰的勇气和决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登绝顶之后,方才有俯瞰众山小的雄心与气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方是重叠的山峦、萦绕的流水,但继续前进,便是光明与希望。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