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兽:左牵黄 右擎苍

2017-07-14 12:43 生活·感悟 ⁄ 共 148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东坡这首词,描写了一幅雄壮豪迈的出猎图,他自己是怎么样的装备呢?左牵黄——左手牵着一只黄犬,右擎苍——右手臂上立着一只苍鹰,身后的人各个穿着打猎的装束,千骑奔驰,要去追捕那些野兽。

左牵黄、右擎苍,是古人出猎的一种“配置”,也就是所谓的飞鹰走犬——放出鹰和猎犬去追捕野兽。猎犬在追踪追捕的时候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会带上猎犬狩猎。就算是清代开始使用猎枪狩猎,猎犬仍然没有消失在狩猎场中。清人俞龄有《围猎图》,描绘了出猎的场景,其中猎枪猎犬并存。牵黄擎苍的乐趣,大概是无可替代的。

事实上,猎犬参与狩猎这一点,在字形中就有所反映。甲骨文中的“兽”字,形象地描绘了用工具和猎犬来协助捕获野兽的样子,右边的字形就是猎犬的样子。而左边的字形则是一种狩猎工具——单(單)。就字形来说,这种工具应当是一段有杈的树枝,在枝杈的两端缚上石块,并在下方用绳索牢固,是比较原始的狩猎工具。

到了金文,出现了在这个狩猎工具下加“口”的字形,与原本不加“口”的字形并存,并在演变中渐渐成为主流,最后演化为“獸”字。汉字简化后,将上面的两个口简化为两点,略去犬,成了我们熟知的“兽”。

可见,兽的本义就是狩猎、捕获野兽这种活动,后来才引申为狩猎的对象。狩字出现以后,承担了兽的本义,兽也就用来专指野兽了。值得注意的是,古文字中已经有“兽”字,不过这个字表示牲畜,同“畜”。

狩猎是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一开始是为谋生,上古歌谣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人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并发射弹丸追捕猎物,这是一幅原始的狩猎图,反映了当时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过程。古人说,弩生于弓,弓生于弹,而弹的缘起则是由于古之孝子不忍见自己的父母为禽兽所伤,制作了弹弓来守护。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狩猎才逐渐成为一种兼具娱乐、军事、体育等多种性质的活动。

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了诸多田猎之事,经常可见某年某月某日猎到某兽多少,被猎兽类,有鹿、狐、象、羊、马、豕、兔等等,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而古人也用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现了极具神秘感的神兽、异兽甚至怪兽,比如通万物之情的白泽,比如祥瑞美善的麒麟,比如声音如雷却只有一足的夔。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对人尤其是神的形貌描述,总是透露出一种倾向——将兽的一些特征赋予人。比如女娲的人身蛇尾、西王母的虎齿豹尾。神话总是浪漫的、富有想象力的,而这样半人半兽的形貌,在彰显人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寄托了他们的生命理想,他们在人的形体之外,找到了超越人类自身的力量。

后世的文学在描绘人的外貌时,也会用兽的形象来做比拟。司马迁在《史记》里描绘秦始皇,便说他“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用鸷鸟猛兽的形象,来暗示其性格。描写李广,则说其“猿臂”,以突出其善射的天性。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一点点差异就在于人有仁义之心。然而兽亦有仁义之心,当年元好问听闻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写下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动人之句。兽的仁义,让人们更懂世间的情感:古人从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中看到了归,想到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从母猿肝肠寸断中看到了爱,想到了世间母爱的伟大;从麒麟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中看到了仁义;从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中看到了感恩……

无论是现实中的兽,还是想象中的兽,都展现着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智慧,反映着人的情感与道德观念。而人们也借着这种眼光和笔触,认识着自己,也认识着自然,认识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