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离别》,道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让人看到生命的力量。
最底下的一横表示土地,土地之上是一棵小草。《说文解字》中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进即生长,生的本义就是草木生长。而后,生的涵义由草木生长逐渐延伸,指一切生物的生长、事物的产生,亦即生命。
提到生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感恩。我们的生命得自父母,《诗经·小雅·蓼莪》中写:“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生命得之何其不易,父母之恩重如山。而父母之上,生命更是天地的恩赐。《易经·系辞》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天崇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感恩生命来之不易,便自然有了人们对生命和人生的重视。“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认为,只有生尽其义,才能死得其所,认真领悟了现实生活的生,便会不再为死亡的到来而烦恼。他不愿跟人讨论怪异、悖乱、鬼神等话题,而是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此生如何度过才有价值。这些关于“生”的问题在他看来才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儒家,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命、生活的体悟非常丰富。比如,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诫人们要遵守生命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杞人忧天的故事则让人明白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愚公移山的故事提示人们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就能克服万难。
人们对生的思考越多、体悟越深,便越懂得生之可贵。我们珍惜每一个得以生存的机会,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努力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舍不得虚掷年华、蹉跎岁月。于是,面对无涯的宇宙、茫茫的时空,人们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实现理想九死不悔;或在意识到人生的短促与有限后,发出不甘屈服的声音——“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勇敢地以有限之身挑战无限的时空;或忘怀得失,回归自然,以恬淡的心境感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人生真谛;或尽管一次又一次遭遇人生道路的坎坷,却依旧以通达之态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一次次挫折中获得新生……
我们珍惜生命,但真正的君子在面对生与死时,不会只图一己之生。当生与义不可兼得,屈原的回答是——壮烈地死,以死明志;司马迁的回答是——勇敢地生,以生践志。两种选择并无高下: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多少次面对外敌入侵、战乱苦难,民族精神却代代相传,这是因为既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去捍卫大义,也有人选择在厄运中为了未竟之业勇敢地活着,如是才有了中华文明薪火的生生不息。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要怀有一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初心,都是对生命最大的珍惜,都值得敬重。
简单一个“生”字,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生存、生命的思考:生活告诉我们热爱之心,生存告诉我们危机意识,生命告诉我们体悟之感;热爱之心让我们感受幸福、学会珍惜,危机意识让我们砥节砺行、奋发向上,而体悟则成就了我们探索本源的那颗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